今天推荐一部口碑新作。
由《水形物语》的导演“陀螺”(吉尔莫·德尔·托罗)执导。
据说拍了很多年憋的大招。
虽然是恐怖片,但真的是美哭了。
——《弗兰肯斯坦/科学怪人》

虽然这片子确实是恐怖片。
但那画面,每一帧都像古典油画。
浓郁的哥特美学,简直震撼到移不开眼睛。
如果你以为这只是个吓人的怪物故事,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陀螺这次玩儿的,是一出关于“父子关系”和“人性”的史诗悲剧。
故事大家可能都听过一点。

主角维克多·弗兰肯斯坦(奥斯卡·伊萨克 饰演),是个特有才华的科学家。
但他有点魔怔,非要挑战造物主的权威。
用一堆烂肉,各种七拼八凑的材料,搞出了一个“人”。
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伴随着刺眼的电光,那东西活了!

他一看自己造出来的这个作品(雅各布·艾洛迪 饰演)。
发现完全不是自己想象中的完美杰作。
这“怪物”虽然高大,但刚出生时就像一张白纸,啥也不懂,甚至有点笨拙。

维克多这个“爹”呢?
他不是骄傲,他是打心底里害怕和嫌弃。
他就是个控制狂,当发现这个“儿子”不听话,甚至能力可能比他还强时,他唯一的念头就是:毁掉他。
可惜啊,生孩子哪有退货的道理?
维克多选择了最糟糕的方式。
他逃跑了,他把这个刚诞生的怪物给抛弃了。

电影接下来很大一部分,就是讲这个怪物的流浪。
他一个人在外面闯荡,就像一个刚来到地球的外星人,啥都好奇,也啥都害怕。
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
有的人,例如伊丽莎白(米娅·高斯 饰演),对他很温柔,很耐心,教会他什么是善良和美好。

他还遇到一位盲眼的老人,老人看不见他的样子,反而用心教他读书、教他做人的道理。
但更多的人,因为他长得实在太吓人,一见面就拿石头砸他、拿火把烧他。
这片子最讽刺、也最让人心碎的地方就在这儿:
怪物从陌生人那里学到了人性和温暖。
但他从他那个“爹”(维克多)那里,只感受到了什么叫残忍、虐待和抛弃。

到底谁才是真正的怪物?
是那个外表丑陋、伤痕累累,但拼命渴望被爱、渴望被承认的造物?
还是那个外表光鲜、才华横溢,却极度自私、不负责任的“造物主”?
很多朋友一听《弗兰肯斯坦》,就以为是那种一惊一乍的吓人电影。
我得提醒一下,这片子确实挺血腥的,里面断胳膊、解剖的镜头一点不少,是正儿八经的R级片。

但陀螺最牛的地方就在于,他拍怪物从来不是为了单纯的吓唬你。
他是真的心疼这些被世界排挤的异类。
现在的好莱坞,一谈浪漫,就是帅哥美女谈恋爱,全是荷尔蒙。
但陀螺不一样,他还在坚持一种特别老派的浪漫。
这种浪漫不是送玫瑰花,而是关于灵魂的孤独、反叛和彼此的怜悯。

他的电影总是在说一件事:丑陋的东西也可以很美,怪物可能比人更有人性。
就像《水形物语》里,他说“怪物”只是我们不理解的“他者”。
到了《弗兰肯斯坦》,他更是把这种“带着伤口的怜悯”发挥到了极致
它的节奏很慢,特别慢,有人说像在读一本19世纪的老书信,一点也不爽。
如果你想看快节奏的爆米花,那可能会失望。
但如果你静下心来看,它的画面、美术、道具、化妆,那种手工电影的质感,简直是视觉盛宴。

特别是演怪物的雅各布·艾洛迪,据说他为了这个角色,全靠厚重的特效化妆和肢体表演,把一个怪物演得像跳芭蕾舞一样,那种从无知到愤怒再到绝望的过程,特别看好他拿奖。
还有米娅·高斯演的伊丽莎白,她在片子里造型巨美!

说到底,陀螺在2025年拍这个老掉牙的故事,其实是在聊一个特别现代的话题:关于生和养。
为人父母作为创造者,如果随随便便生一个东西出来,却不考虑后果,也不懂得怎么养育和引导,那我们是不是在亲手制造一个怪物?

总之一句话,如果你厌倦了那些流水线爽片,想看一部真正用心拍的、关于孤独和爱的史诗悲剧,那千万别错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