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有一部電影。
我探看得是大氣兒都不敢出。
但還是在女主踩釘子的影史冥場面前敗下陣來。
一個不留神,尷尬地喊出了聲。
想必很多人都喚起了不好的回憶。
這部電影就是《寂靜之地》。
第一部上映於2018年,2021年第二部如期而至。
都收穫了不俗的票房和口碑。
第一部爛番茄開評達到97%的新鮮度,頗為嚴格的IMDb時至今日也能保持7.5分的水準。
對於一部恐怖片來說,這非常難得。
如今,《寂靜之地》的續作,也是整個故事的前傳也登陸了院線。
不少觀眾被吊足了胃口,第一時間走進電影院。
但上映首日,罵聲便鋪天蓋地而來。
一些看似與前作毫無關聯的詞條頻繁出現:
貓?披薩?文藝片?
究竟發生了什麼,讓它變得如此抽象?
是否狗尾續貂,我們來好好聊一聊這部《寂靜之地:入侵日》。
「寂靜之地:入侵日/噤界:入侵日(臺) / 無聲絕境外傳:首襲日(港) / 無聲絕境III(港)」
A Quiet Place:Day One
2024.6.28
1、噓,別出聲!
《寂靜之地》能夠成為一個IP保持系列出品,其原因就在於第一部設定的高概念足夠新鮮。
它打破了大多數恐怖片依靠視覺刺激來驚嚇觀眾的模式。
而把重心放在了聽覺上。
影片以短平快的節奏直接切入核心概念——不能出聲。
否則,就會被獵聲怪物捕捉並殺死。
2018年上映的第一部,講述了生活在小鎮上的男主一家中的小兒子被怪物獵殺,男女主爲了彌補喪子之痛,又要了一個孩子,在之後的生活中他們決定必須保護好自己的孩子。
結尾時女主誕下了新的嬰兒,而男主則爲了保護兒女犧牲了自己。
三年後的第二部,痛失丈夫的女主決定帶著三個孩子尋找新的生存環境,在此過程中,大兒子和女兒也逐漸成長,發現了怪物的致命弱點。
在最後的關鍵時刻,女兒和大兒子站出來獵殺了怪物,保護了家人。
最新的《寂靜之地:入侵日》並沒有接續《寂靜之地2》的內容。
而是聚焦於怪物入侵的第一天。
發生的地點從女主一家生活的小鎮變成了大城市紐約。
主要人物也徹底更換,變成了身患絕症的黑人女性薩米和在紐約上學的英國男人埃裡克。
當然,還有薩米非常搶鏡的貓Frodo。
薩米深知自己時日無多,決定必須完成願望:吃披薩。
性格內向且孤寂的埃裡克同情薩米,決定幫其完成願望。
是不是聽起來很離譜?
離譜的點我們放到後面吐槽,先來說一說故事模式。
前兩部一家人由躲避到獵殺怪物的敘事脈絡在這一部中被徹底拋棄。
在苦痛中激發出勇氣的一家人也完全退場。
變成了失意的薩米和埃裡克。
這是非常冒險的選擇。
觀眾會覺得這是一部新的電影,而不是《寂靜之地》的續作。
於是,想要劍走偏鋒的《寂靜之日:入侵日》便走進了一條死衚衕。
2、入侵日 x 入眠日
作為整個系列的前傳,《寂靜之地:入侵日》最應該講述的是關於起源的問題。
比如,這些獵聲的外星怪物為什麼會入侵地球?
擁有科學技術和武裝力量的人類為什麼無法應對?
這些都是第一、二部沒有交代的,也是觀眾非常關心的問題。
但是影片卻沒有呈現。
我們只能看到,火球從天落下,怪物突然襲擊人類。
卻沒有詳細、明確的解釋它們究竟從哪裏來,又是為何而來。
再者,入侵日當天人類就發現了這種怪物是循著聲音來襲擊,也發現了怪物怕水的致命弱點。
那為什麼沒有有效的解決辦法?
比如製造聲源集中火力擊殺。
為什麼讓這種戰鬥力並不算強的怪物把人類逼進了絕境,到了第472天還要躲躲藏藏?
編劇是大腦宕機了嗎?
《寂靜之地:入侵日》不僅不解決問題,而且沒有創新,亦沒有補充說明,粗暴地把前兩部的概念直接挪用。
怪物入侵的景象與第二部一模一樣。
實在是太偷懶。
人類想到的唯一的抵抗方式是炸燬橋樑,讓倖存者坐船逃亡,怪物遇水不敢透過。
影片停留在一些非常淺顯的表象行為之上。
沒有深挖“入侵日”這一值得開掘的主題,反倒塑造了一個令人難以信服的女主角。
女主身患絕症想要完成願望是可以理解的。
也能明白,創作者是表現女主要追尋人生最後的美好,再借男主無私幫助女主實現願望來表達人性關懷。
但是,在整個世界都陷入末世一般的狀況下,不分青紅皁白,非要去吃一口披薩。
這讓一個原本很傷感的事情變得非常兒戲。
海鷗究其一生要去碼頭搞點薯條。
女主究其一生要去哈林區搞點披薩。
我探不禁想問一句:啥披薩啊就這麼饞人啊?
這對於《寂靜之地》的前傳來說。
屬實太跑題了。
觀眾對於《寂靜之地》的期待是驚悚片能夠帶來的刺激感,是獵聲怪物是否具備更強的擊殺能力,是人類與怪物的鬥爭與抗衡。
可本片避重就輕,用大量篇幅表現男女主在精神上的互助。
特別是男主帶著女主在空無一人的酒吧裡表演魔術的段落,完全讓人感覺和“寂靜之地”這個IP毫無關係。
如此溫馨感人的場面,放在一部文藝片、獨立電影當中是成立的。
但是放在這部影片中,就顯得文不對題。
有一種掛羊頭賣狗肉的詐騙感。
“入侵日”莫名其妙變成了觀眾很好睡的“入眠日”。
畢竟怪物好像也知道女主很想吃到披薩一樣,出現的頻率大大減少。
偶爾來個低階的jump scare(一驚一乍)草草了事。
前兩部中那種連呼吸都要小心的緊張感蕩然無存。
本身非常具有創新意義的怪物變成了可有可無的工具。
甚至被女主的貓搶去了光芒。
影片的高光時刻幾乎都集中在這隻叫Frodo的貓貓身上。
感覺這隻貓比女主懂事多了。
因為它一聲不吭,它好像知道這個世界上突然出現了一種獵聲的怪物。
並且它還會游泳+潛水,走丟了也能在茫茫亂世之中找到主人。
生存技能拉滿。
堪稱GPS導航貓。
鐵貓三項世界冠軍。
想必創作團隊一定是沒有人養貓,不然不會創作出這麼理想化的情節。
這種理想化導致了影片在該強化的部分沒有強化,不該弱化的部分一弱到底。
且表達重心出現了巨大的偏差。
如果翻看一下幕後陣容,再與前兩部進行對比。
造成以上問題的原因便有了答案。
3、失去靈魂的前傳
前兩部的導演——約翰·卡拉辛斯基。
也是男主的扮演者。
亦是編劇與製片人。
演員出身的卡拉辛斯基儘管在導演水平上談不上多麼優秀。
但是他非常明白自己所寫的這個故事該如何呈現。
在標準的型別片框架內做出了新意。
並且,以小成本投資在全球換回了可觀的票房。
可以說,從劇本階段到拍攝階段再到後期發行,卡拉辛斯基對這部作品有著全方位的把控權。
也因此,兩部看下來能感覺到風格上的延續性。
也有明顯的個人烙印。
而到了《寂靜之地:入侵日》。
卡拉辛斯基僅僅掛名原創故事編劇,把這一IP拱手讓人。
真正的編導換成了沒有什麼創作經驗的邁克爾·薩諾斯基。
很明顯,《寂靜之地》這個小專案換來的大收益讓派拉蒙影業公司看到了它的商業價值。
於是,它以“入侵日”作為噱頭繼續掛名出售。
但消費者買回家一看,不該變的配料和口味全變了,期待有新意之處卻換湯不換藥。
自然無法接受。
就像《終結者》系列,觀眾認主演施瓦辛格,也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
但到了第三部,卡梅隆不再掌鏡。
口碑下滑便無法避免。
《寂靜之地:入侵日》作為序列上的續集。
新的創作者接手,想要擺脫前人的影子,跳出固定的框架,這是值得推崇的。
但是如果要跳出型別範疇,把一部恐怖片/驚悚片變成一部表現臨終關懷的文藝片。
這就在創作上出現了巨大的認知錯誤。
陷入了自我表達,而忘記了觀眾的切實需求。
畢竟,商業型別片不是作者電影。
沒有大師的金剛鑽就不要攬大師的瓷器活。
創作者應該服務於系列的核心主題。
就像昆汀拍《殺死比爾》系列,為什麼兩部都能夠被認可,是因為它們都服務於“殺死比爾”這個目的。
或者說,都服務於“復仇”這一主題。
儘管《殺死比爾2》玩了一把致敬香港武俠片的花活,但它的底色沒有改變。
依舊血腥,依舊暴力浪漫。
亦或是《教父》系列,三部都是經典。
不僅因為其具有厚重的文字內涵,也因為導演科波拉始終將表達的重心放置在科里昂家族的命運上。
每一部的時長都能達到三個小時左右,卻不會讓人感覺枯燥乏味。
教父何成教父,教父家族又如何消亡。
科波拉拍得入魂入骨。
當然,《寂靜之地》難以媲美《殺死比爾》和《教父》這樣名垂影史的作品。
但經典作品的創作經驗一定是值得學習的。
有時,不顧前人的異想天開未必能開拓出新的道路,反而會讓自己陷入困境。
《寂靜之地:入侵日》取其糟粕,去其精華的做法。
把一個具有新鮮高概念的有趣的作品拖進了無趣的深淵。
原本非常吸引人的“怪物循聲而來”的設定沒有被加強。
反倒變成了一種“狗追飛盤”的荒誕性。
怪物的恐怖感被消解。
只剩下非要喫口披薩的女主和她永不掉隊的貓貓。
《寂靜之地》從六年前開驚悚片創新先河一路走來。
也走到了如今豆瓣評分不及格的田地。
想必,它的腳步。
該停止在入侵日這一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