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少年少女處在一個獨特的時期,他們對外界抱有強烈的好奇心。
但同時,因為認知尚不完善,很容易受到他人惡意的傷害。
最近,國外有一部針對未成年性剝削的電影悄悄登上了佳片榜。
獲得了法國凱撒電影獎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新人女演員的提名。
不少的觀眾看完後,將影片比作法國版《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同意》
這個故事最恐怖的地方在於,是改編自真實事件。
同名的原作,是作者瓦內莎·斯普林格拉的真實回憶錄。
當年出版後,引起了法國社會的廣泛討論。
在輿論的推動下,法國國民議會透過了將性同意年齡定為15歲的法案。
法律的進步,卻是一個個少女用慘重的代價換來的。
這次將作品改編成電影,瓦內莎也參與了編劇的工作。
再一次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給全世界敲響了警鐘。
故事發生在1985年的巴黎,那一年的瓦內莎僅僅13歲。
和普通的女孩一樣,她的生活簡單而平淡。
受到在報社工作的母親影響,她一直喜愛文學。
瓦內莎平靜的日子,在一次書友會被徹底改變了。
這次書友會,他認識了一個50歲的男作家加布裡。
他是整個書友會的中心,自信又張揚。
瓦內莎也被他身上成功男人的魅力吸引。
並且從那次見面後,加布裡就開始給瓦內莎寫信。
本就情竇初開的少女,怎麼能抵擋住攻勢呢?
很快,加布裡就把瓦內莎帶回來了家。
一邊信誓旦旦地發誓自己絕不會做什麼。
一邊卻用誘哄的手段,脫去了她的衣服。
但是瓦內莎被加布裡哄得團團轉。
堅信這就是屬於她的愛情。
這也正是加布裡的可怕之處,專挑涉世未深的小女孩下手。
讓她們以為自己對他是特別的存在,從而無法拒絕他的無理要求。
而加布裡真正貪圖的,其實就是女孩年輕的身體。
相處沒多久,加布裡就和瓦內莎發生了關係,還多次拍了色情照。
其實在這個過程中,瓦內莎已經感覺到了不自在。
但她會用愛的名義,說服自己接受這一切。
在加布裡的控制下,她漸漸成了被圈禁的娃娃。
失去了朋友,離開了學校,和母親也疏遠了。
加布裏帶著她參加聚會,親暱得像夫妻一樣。
但瓦內莎看不懂別人戲謔的目光,還以為自己讓人羨慕。
就算她被加布裡傳染了性病,也依然認為他是個好人。
直到有一天,瓦內莎看到了加布裡的作品。
她發現自己被寫進了書裡,成了加布裡炫耀的戰利品。
每一次發生關係都被他詳細記錄,成了他斂財的工具。
更可怕的是,瓦內莎只是受害者之一,年齡最小的受害者只有8歲。
瓦內莎憤怒地找他對峙,卻被他無情的拋棄。
失戀後的瓦內莎頹廢到想自殺,吸毒泡吧放縱自己。
但加布裡卻依然過得很好,絲毫不受影響。
甚至很快又找到了一個更年輕的獵物。
童年的陰影伴隨著瓦內莎很多年。
她一直把這段經歷深埋心底,直到她再次看到有相似經歷的受害人。
她終於鼓起勇氣,用文字把自己的故事講出來。
揭露某些偽善作家的真面目,也希望能夠警示那些年輕的女孩。
《同意》出版之後,檢察官對加布裡展開了調查。
他與三家出版社的合作被終止,終身津貼被取消。
雖然加布裡付出了代價,但是還有更多無力發聲的人,無法看到帶給他們傷害的人受到懲罰。
這部電影不僅僅是瓦內莎的個人傳記片,也再一次引發了觀眾的思考。
“性同意”中的同意應該怎麼界定?
在權利關係不對等時,什麼纔是真正的“同意”?
幸運的是,這部電影的導演和編劇都是女性。
也正是如此,才能沒有男凝視角的美化,把真相拍得令人心痛。
在影片中,有大量的男女主親熱戲份。
但是這種親密關係並不讓人覺得美好。
看到瓦內莎在劇中痛苦的煎熬。
許多觀眾也表示感同身受,十分不適。
總體來說,《同意》是一部直擊人心的優秀電影。
透過演員精彩的詮釋,場景精心的設計,給觀眾帶來了強烈的震撼。
瓦內莎在敲下自傳的那一刻,已經逐漸奪回了對自我的控制權。
而社會要做的,是更加用心,不讓更多的“瓦內莎”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