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拉索羅夫的電影《無邪》中,觀眾被帶入了一個看似平靜的世界。
然而,在那層平靜的表象之下,潛藏著深深的矛盾和人性的掙扎。
這部電影透過四個獨立又緊密相連的故事,揭示了伊朗社會在死刑制度下的殘酷現實。
無邪/惡與他們的距離(港) / 沒有邪惡
赫斯馬特,一個在普通觀眾眼裏再尋常不過的男人。
清晨,他準時起床,泡一壺茶,吻別妻子和孩子。
然後開車穿過熙攘的街道,來到工作地點。
你可能以為這只是一位普通的中產階級家庭父親。
他生活穩定,照顧家庭,時不時去超市為妻子挑染髮劑,或者回家幫助老母親整理房間。
日子平靜得像一汪湖水,無風無浪。
然而,隨著影片的推進,赫斯馬特的工作真相逐漸浮出水面。
在一個戒備森嚴的建築裡,他按下了一枚小小的按鈕,彷彿是再平常不過的一個動作。
但這個動作卻決定了數個生命的終結。
鏡頭一轉,觀眾看到幾個囚犯被吊在絞刑架上。
腳下的支撐板緩緩放下,囚犯的身體開始不自然地抽搐。
赫斯馬特從頭到尾沒有表現出任何情感波動,他的臉上沒有憤怒,也沒有悲傷,只有機械化的麻木。
日常生活中的這個普通男人,在工作中成爲了死刑機器的一部分。
這或許正是影片想要傳遞的殘酷現實:邪惡並不總是以駭人的形式出現,往往就隱藏在平凡生活的細節中。
與赫斯馬特的平靜不同,普亞的故事充滿了緊張與絕望。
普亞是一個剛剛服兵役的年輕士兵,他的命運被無情地捲入了國家暴力的機器。
就在幾小時後,他將面對人生中最殘酷的抉擇:親手執行死刑。
如果他選擇踢開囚犯腳下的板凳,他會得到三天的假期;
如果拒絕執行命令,他不僅將失去未來,甚至連家人的生活也會被徹底摧毀。
普亞的內心充滿了恐懼與抗拒。
他多次試圖透過朋友、家人,甚至花錢賄賂室友來擺脫這個任務。
然而,現實的冰冷將他逼到了絕境,逃避的機會屢屢落空。
隨著時間的推移,死亡的陰影越來越逼近他。
走向絞刑架的那一刻,普亞的心跳幾乎要衝破胸膛。
他的眼神充滿絕望,每一步都像是走向深淵。
他的腿開始顫抖,呼吸急促,彷彿整個世界都在朝他壓來。
就在這絕望時刻,普亞突然做出一個大膽的決定:他決定逃跑。
奪過獄警的槍,他孤注一擲,策劃了一場膽戰心驚的越獄。
他飛快地穿過監獄的大門,整個世界在他眼中變得模糊,只有遠方那束車燈指引著他。
當車停下時,車裏走出來的竟然是他的女友。
兩人相擁,沒有多餘的言語,只有逃亡的決心。
那一刻,他們決定不再是被命運擺佈的棋子,而要掌控自己的命運。
就像影片中的音樂《Bella Ciao》所唱的那樣,他們義無反顧地奔向了遠方。
這種愛與自由的追求,在極權壓迫下顯得格外動人。
接下來的故事更加內心化,一個看似平靜的村莊,背後卻隱藏著深深的悲痛。
士兵帶著用執行絞刑換來的假期回到女友身邊。
原以為是一次快樂的重逢,然而,村莊的每個人都陷入了無盡的哀傷。
士兵心愛的女孩剛剛失去了她最重要的朋友,
而更讓人震驚的是,士兵看到了那個死者的遺像。
他的心理防線瞬間崩潰,因為他意識到,那人正是他親手處決的。
你能想象那種內心的煎熬嗎?
一個原本熱愛生活的年輕人,在執行命令的過程中,變成了自己所厭惡的劊子手。
而這一切都是爲了換取幾天假期,能夠見到自己心愛的人。
愛情和死亡在這名士兵的世界裏交織,讓他再也無法承受內心的沉重負擔。
影片透過這一情節,揭示了人在體制中的無力感,即使是最善良的人,也難逃被異化的命運。
在影片的最後一個故事中,導演將鏡頭對準了一位拒絕執行死刑的醫生。
他原本有著光明的前途,但因為拒絕參與死刑執行,他失去了所有的權利:
不能行醫、不能出國、沒有駕照,甚至連生活的自由也被剝奪。
他的妻子爲了和女兒團聚,不幸在偷渡過程中遇難。
而他自己則在沙漠中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養著蜜蜂度日。
然而,即使在這樣孤獨的處境下,醫生仍然堅定地認為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
他面對的是一個腐朽的體制,一個用國家機器壓製個人自由和道德的系統。
他沒有後悔,哪怕是再給他一次選擇,他依然會拔槍逃跑,絕不參與這個殘酷的體制。
正如醫生在故事結尾時所表達的那樣,面對不公與壓迫,我們能做的:
也許就是在困境中保持自己的良知,即使這意味著失去一切。
這部電影不僅僅是伊朗死刑制度的批判,更是一部為那些仍在抗爭、仍在發聲的藝術家們獻上的禮讚。
正如拉索羅夫因為這部電影被判入獄,其他伊朗電影人如賈法·帕納西也多次被捕,但他們依然在用鏡頭講述著被遮蔽的真相。
他們的勇氣告訴我們,藝術並不僅僅是娛樂,而是對抗不公的有力武器。
在極權體制下的每一個人,都是被迫參與或抵抗的個體。
那些執行死刑計程車兵、那些拒絕屈服的醫生,他們的命運不僅是個人的悲劇,也是整個社會的縮影。
在這部電影中,邪惡並不以驚悚的形式出現,而是透過日常中的麻木、無力與無奈,緩緩滲透進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中。
或許邪惡並不存在於個體的選擇裡,但它潛藏在我們對體制的默許中。
這就是《無邪》帶給我們的深刻反思:面對不公的系統,我們是選擇成為無意識的齒輪,還是敢於用自己的良知去對抗命運的洪流?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