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說的這部電影,會擊穿你對"生活"二字的全部幻想。
它沒有反轉、沒有大高潮。
但卻像一記悶拳,緩慢而沉重,精準擊打每一個在時代夾縫中生存的普通人。
墜落/下流偷生族(港)
女主角奧羅拉,是葡萄牙移民,在一間電商倉庫裡做揀貨工人。
每天,她穿著統一工服,推著藍色小車,在成排貨架之間穿行。
掃碼、裝箱、轉身,這些動作一氣呵成,她卻像極了機器。
她的世界被演算法安排得一絲不差,但卻在效率中喪失了自我。
導演沒有用對白告訴你她的苦難,而是用極致剋制的鏡頭語言,一點點拆開奧羅拉的精神牢籠。
鏡頭緊貼她的手,拿貨時的機械,吃飯時的遲緩,掏手機時的無力。
你能感受到她的疲憊,卻聽不到她的抱怨。
她不是沒情緒,而是早已麻木。
同時導演也把現實主義拍得剋制又有力量。
沒有窮困潦倒的悲情渲染,也沒有虛偽勵志的光明希望。
她只是把一個普通人的生活,赤裸裸擺在你眼前:
這是當代勞動者最真實的縮影,不夠窮到乞討,也遠遠不夠好到逃離。
電影最動人的,是它的靜。
奧羅拉在夜班結束後坐地鐵,身邊都是疲憊的陌生人。
鏡頭對準她眼睛裏的空洞,那種"我還活著嗎"的質問,沒有任何人能替她回答。
她的臉沒有太多變化,但觀眾卻能從她輕微的眉頭緊蹙中感受到撕裂。
有一幕,她在超市試吃蛋糕,彷彿暫時恢復人性,卻立刻被冷風吹散。
片刻幸福只是陷阱,讓人更快意識,這並不是生活,而是"被生活打回原形"。
隨著劇情的發展,她試圖逃離這一切。
她準備換一份工作,投簡歷,去面試,在鏡子前化妝、抹上口紅,努力裝出"我還年輕、我還有希望"的模樣。
可當面試官問她:"你喜歡做什麼"?
她卻愣住了。
她忘了,或者說,從未想過。
那一刻,是整部電影的"墜落點"。
奧羅拉不是不努力,而是被系統性地剝奪了作為"人"的存在。
她不再有愛好,不再有夢想,甚至連渴望都快被磨滅。
她只是活著,但不是在生活。
電影結尾沒有鼓舞,沒有救贖。
她坐在換衣室鏡子前,輕抿口紅,又抬手推門。
冷風迎面,門外依舊流水線。
這是一次回到起點的旅行。
換崗沒救場,但她活著,她沒死。
這纔是最震撼的,這個世界沒救她,她卻沒有死心。
沒有怒吼,也沒有落淚,只有倔強的平靜。
你看完,可能想快進,但你回不過神:那不是劇情,而是現實。
《墜落》的力量在於,它不讓你為她哭,也不讓你為她鼓掌。
它讓你看見:生活可以剝奪你"喜歡什麼"的資格,卻沒法剝奪你"繼續活著"的權利。
每次你以為要撐不了,它還沉默地告訴你:"我撐得過"。
《墜落》值得你安靜地看完,並不是因為它有多震撼。
而是因為它在告訴你:真正的壓迫不一定來自暴力,而是讓你在麻木中,不知不覺地放棄了成為自己的權利。
如果你曾在格子間麻木敲字、在工地陽光下汗流浹背,或是在便利店深夜班掙著最低時薪。
那麼你一定會在《墜落》裡,看見那個被系統吞沒、卻還想呼吸的"自己"。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