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的風,總是帶著一股土腥味。
風裏夾著灰塵、烈酒,還有女孩的哭聲。

那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故事,一個連上帝都不敢回頭的年代。
那時的墨西哥中部,小鎮聖胡安夜晚燈火通明。
酒吧、妓院、賭館,每一扇門後都藏著一種交易。
而在最顯眼的一棟樓裡,兩個女人正在笑。

她們叫塞拉菲娜和阿坎赫拉·巴拉德羅。
人稱"巴拉德羅姐妹"。
起初,她們只是開了一家小酒館。
賣酒,賣舞,也賣安慰。
但當女人不再滿足於生存,就開始學會利用慾望。
她們很快學會了,金錢不是罪,罪,是貧窮。

女孩一個接一個地來。
有人說她們是來工作的,也有人說她們是被救下的。
可等門關上,救贖就變成了陷阱。
鎖鏈、毒打、壓榨、謀殺。
那間酒館成了訓練營,
一場吞噬少女靈魂的生意,就這樣誕生。

這不是編造。
這部劇改編自真實案件:"拉斯·波基安奇斯姐妹案"。
四姐妹在二十多年裏誘騙、囚禁並殺害上百名少女,
案件震驚整個拉美,
至今仍被墨西哥人稱為"史上最恐怖的姐妹"。
少女之死/丹鬆少女

劇中的薩拉菲娜,是那個最像“人”的人。
她心軟,她猶豫。
她曾看著一個被打得遍體鱗傷的女孩,悄悄地哭。
可她從沒停手。
因為一旦停下,她們的帝國就要崩塌。


而她的姐姐阿爾坎格拉,則是毒蛇。
她冷靜、狠毒、懂得如何用恐懼管控。
她笑著說:"這世上沒有人能保護女人,那我們就保護自己,哪怕要踩著別人"。

於是,在那棟樓的地下室裏,女孩們被當作貨物。
她們的哭聲蓋不過樓上的音樂。
而姐妹倆,則穿著亮片裙,端著香檳,迎接達官顯貴。
直到有一天,一個女孩死了。
屍體被丟在小鎮邊的河溝。
警察來了、記者來了、政府也來了。
真相開始一點點浮出水面。


調查發現,那個樂園掩蓋了幾十起少女失蹤案。
每一具屍體的背後,
都有一個來自貧困鄉村的家庭、
一封未寄出的信、
一個以為能改命的夢。
劇情在這裏,忽然變得像煉獄。
因為這不僅是兩個女人的墮落,
也是整個社會的映照。
腐敗的官員、沉默的警察、假裝看不見的鄰居,
他們都參與了這場殺戮。


結局讓人心寒。
姐妹倆被捕時,仍舊聲稱他們無罪。
她還眼巴巴的等著自己的律師來救她們。
但可悲的是,律師見大勢已去,早就收拾東西逃走了。
在她們被押上囚車的一刻,
阿爾坎格拉的嘴角還有笑。
她們輸掉了一切,卻保留了最後的尊嚴:
那種我不後悔的瘋狂。

《少女之死》不是一部關於犯罪的劇,
它是關於權力、貧窮、性別和沉默的復仇詩。
它讓人看到,當壓迫太久,弱者也會變成劊子手。
導演用冷到極致的鏡頭語言,拍下那些髒亂的細節:
女孩的汗水,地板的血跡,警察的笑。
沒有一個場景是多餘的,
每一幀都在質問觀眾,
你真的知道什麼是罪嗎?

看完這部劇後,
你會發現最可怕的,不是殺人,
而是那種把人當工具的冷漠。
人死了,世界還在繼續。
酒館重新營業,街上依舊熱鬧。
只是,風比以往更熱,
像是帶著那些少女的嘆息。

她們殺人,不只是爲了活。
她們殺人,是因為從來沒人告訴她們,
女人也能不靠罪惡生存。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