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開啟這部劇,千萬別被前幾秒那種安靜、古典的風格給騙了。
真正的故事,從一個女孩穿著修道院的白袍、偷偷往窗外看開始。
她叫伊莎貝爾。
這個名字一聽就讓人想起清純、無害。
但命運沒有打算放過她。
梅爾特伊/誘惑 / 危險關係前傳

伊莎貝爾從小被關在修道院,
生活幹淨、規矩、無聊到極致。
她最大的奢侈,就是想象外面的世界:陽光、街道、自由、還有愛情。

直到有一天,一個英俊的年輕男人闖了進來。
他叫博卡尤,至少他這麼說。

他的眼神溫柔得像是被天使親過。
他說想娶她,帶她離開這裏。
伊莎貝爾被愛衝昏了頭。
也可以說,她只是太想擁有選擇人生的機會。
她信了。


她跟他私奔、結婚,
像是終於抓住了屬於自己的一點幸福。

她不知道自己正走進一個套。
到了所謂的新婚夜,伊莎貝爾才發現事情徹底不對勁。
原來新郎博卡尤是浪蕩公子瓦爾蒙子爵假扮的。

他的花名在巴黎貴族圈子裏能傳三條街。
婚禮全是假戲。
神父是假的,證婚人是假的,
連婚禮都只是他們精心佈置的騙局。
目的只有一個:騙她的身體。
伊莎貝爾從期待愛人成了別人娛樂的物件。
而更殘酷的是,在18世紀的社會裏,一個被玷汙的女性沒有未來。
修道院、妓院、死亡。
只能選一個。

到了這個地步,大部分少女可能會哭著求原諒、求收留、求一口飯吃。
但伊莎貝爾沒有。
她直接衝到瓦爾蒙子爵的姑媽,羅絲蒙德夫人家裏質問。
一個剛被羞辱、被欺騙的小女孩,站在貴族權力核心的客廳裡,氣得發抖,卻硬是撐著不往後退一步。
羅絲蒙德夫人沒有道歉、沒有心軟。

這個貴族女人端著茶杯,從頭到尾只是像打量一件寶物一樣看著她。
然後輕輕說了一句:"你的美貌,是武器"。


原來在這個世界裏,男人拿規則壓女人,女人只有透過規則的縫隙反殺。
她終於明白:光會祈禱是不夠的,該學會狩獵了。
羅絲蒙德夫人決定重新包裝伊莎貝爾。
換髮型、換禮服、學應對、學進退、學利用目光和沉默。
修道院的羞澀被剃乾淨,換成一張完美得讓人想犯罪的臉。

她第一次踏入巴黎上流社會的舞會時,整個鏡頭都在暗示一件事:
她不是來玩的,她是來掀桌子的。
羅絲蒙德給她的第一個目標是,熱爾庫伯爵。

目的不明確,但方向很明確:
那就是利用他。
伊莎貝爾照做了。
她不再相信愛情,也不把任何男人當人看。
舞會那場戲堪稱劇集的靈魂。
燭火亮得過分,音樂曖昧、呼吸輕浮。
貴族們像沉在香氣和酒裡的魚,每一次輕笑都藏著腐朽。

伊莎貝爾跟熱爾庫之間的曖昧剛升起,
一個熟悉的影子突然闖入,
他就是瓦爾蒙。
就是毀掉她人生的那個人。
他看見她和別的男人笑,立刻嫉妒得眼睛通紅。
這邏輯?
渣男一貫的:"我可以玩你,但你不許離開我"。


隨後,瓦爾蒙和熱爾庫現場掏刀決鬥。
派對瞬間變成混亂舞臺劇。
更荒誕的是,
決鬥結束後,
貴族們繼續跳舞。
彷彿剛纔淌的血只是今晚的裝飾。
伊莎貝爾站在那堆笑臉和屍體味裡,
突然明白:這個世界不值得她留下任何天真。

那一夜,是她真正的黑化時刻。
從那之後,她不再猶豫,不再害怕。
她變聰明瞭,也變危險了。
這不是壞,這是被逼出來的生存方式。


為什麼這部劇越看越上頭?
因為它不是拍愛情,也不是拍宮廷宮鬥。
它拍的是:一個女人在沒有選擇的時代裡,用盡一切力量換取選擇權。

伊莎貝爾的黑化不是爽劇,而是結局。
世界不給她光,她就自己點一把火。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