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韩国女作家韩江的《素食者》获得了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
韩女文学不仅在韩国本土受到追捧,在世界范围内也掀起一股阅读浪潮。
除了《素食者》,《关于女儿》、《你的夏天还好吗》、《82年生的金智英》、《请照顾好的妈妈》等小说都不同程度地讲述了女性这一角色,面临的困境。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一部由以上作品改编的电影:
《关于我的女儿》
影片改编自作家金惠珍的同名畅销书。
短短的一部片子,却包含了对LGBT、临终关怀、社会福利、家庭关系与人际交往、社会经济地位的思考。
影片的主人公“妈妈”,是养老院的护工。
她照料的患者李女士,得了老年痴呆症,但听说她年轻时可是一位女强人。
连她生活的养老院,都曾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李女士带来的社会捐助和丰厚的捐款。
但现在,李女士清醒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因为搞砸了电视访问,加之李女士意外在浴室滑倒。
疗养院的权科长以李女士病情为由,要将她转到四楼的重症患者病房中去,以节省开支。
“妈妈”当然不忍李女士转病房,她只能想到,一定是欺负老人家没有子女,没有为她说句话的人,院方才这样。
妈妈的抗议就好比一记空拳,无人理会。
等她疲惫地回到家中,发现正遭受经济危机的女儿已经搬回了家,还把同居7年之久的对象一同带了回来。
那个对象,母亲早有耳闻,但从不愿意承认。
女儿的对象,也是一个女人。
在第一次跟女儿的对象交锋时,妈妈甚至都没正眼看那姑娘一眼,她偏执地想,就是她毁掉了女儿,让女儿无法像正常人一样。
而来“投奔”的小雨却表现的很平静,她娴熟地下厨,勤快的收拾屋子,避免和妈妈正面冲突,除了不是个男人,她完全可以料理自己和对方的生活。
女儿小绿搬回来以后依旧早出晚归,她受过良好的教育,是大学的讲师(非编制)。
最近正在和校方抗议,抗议他们不当解雇其他讲师。
只是因为那个被解雇的讲师,是同性恋者。
妈妈又一次不理解了,这跟你有什么关系,为了不相干的人走上街头,在烈日下暴晒,被殴打被驱逐,这一点也不体面。
回到养老院,妈妈又得到关于李女士的坏消息,她没有换病房,而是直接转院了。
疗养院直接像踢皮球一样把人丢给了条件更差的专科医院,在那里的病人,安静下来大概率就是靠安眠药了。
妈妈非常气愤,但是又别无他法,外人都以为她是得李女士什么好处才那么费心费力。
其实她只是不忍,她知道李女士的臀部已经生了褥疮,她的身体越来越差,得到好的护理兴许可以活得久一点。
她分明从被社会抛弃的李女士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未来,更害怕那是女儿的未来。
妈妈很固执,她多方打听李女士被转去的医院,走了很久的路,坐了很久的出租车,最后终于把李女士带回了家,亲自照顾。
就像妈妈不理解女儿为何要为不相干的人呐喊,女儿也不懂母亲为何要把不相干的李女士带回家。
看看,偏见和善意同时出现在这位母亲身上。
四个人就这么别扭但又和谐地一起生活。
闲暇时间,小雨是照料李女士的一把好手,李女士越来越调皮,却愿意听小雨的话。
一个寻常的下午,李女士安静地走了。
但李女士的到来,确为这个家庭带来了一段和平、和解的时光。
在影片中,母亲只要一看到小雨,就会升起一股无名火。
她实在无法想象两个女人在黑夜中摸索着对方身体,是一种怎样的情形。
为什么对别人家的孩子来讲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对她女儿却那么困难。
为什么女儿不能找一个男人结婚,生一个孩子。
“我爱她,但我不理解她。”
“我的女儿为何要选择如此艰难的人生?”
这两句就是一个母亲内心最真实又最无力的想法。
影片非常细腻地谈论了东亚母女议题,以及孤寡老人的临终照料问题。
由于父亲(丈夫)这一类男性角色在家庭中的结构性失位,让母亲不得不同时兼任父亲的角色。
母亲会本能的担心女儿“未来的生活”,她将来没有丈夫没有孩子可怎么办。
可是母亲却忘了,共同生活了七年之久的小雨,早已变成了女儿的亲人。
对于电影中的“女儿”,小编其实没有很深刻的印象,但对于“母亲”,想要言说的太多了。
母亲的不理解其实源于她的生活经验,她成长于一个以“对他人事情沉默不语”为礼仪的国家,她很难理解女儿的叛逆;
在母亲成长起来的年代,人们是可以依靠教育改变生活现状,读了研究生,便可以实现阶级跃升。
可是受了高等教育的自己的女儿,变成了一个喜欢女人的怪物,无法正常组成家庭,她怎能接受。
只能说,是时代变化得太快,年轻的一代,都活得艰难。
若不是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女儿和女友完全没有必要回家接受妈妈的“凌迟”。
离开妈妈的房子,作为性少数群体的她们,无法独立地生活,这才是她们无法改变的困境。
推荐大家去看小说原著,书中所描绘的母女关系更为纠缠,情感非常细腻,所有涉及的议题都有丰富的表达。
这部片子,拍得还是很克制,视听语言的表达和文字的表达缺少一点拱辰,但影片所传达的现实意义是深远的。
不论是妈妈、女儿、需要照料的老年妇女,或者是新婚太太,都能在其中看到现实中人的影子,引发共鸣。
而能激发人们在困境中看到渺茫的希望,是多么有力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