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又整活了。
这次新作《战争/战·役(港)/遗军之战》以其独特的纪实风格引发关注。
这部仅95分钟的影片改编自2006年伊拉克战场真实事件。
由《湮灭/灭。境(港)/灭绝(台)》导演亚历克斯·加兰与亲历者雷·门多萨共同执导。
以近乎残酷的写实手法,将观众拽入沉浸在战争的真实地狱中。
影片聚焦美军海豹突击队在拉马迪战役中的一次监视行动。
片中士兵以一段观看性感舞蹈录像为开场,源自战场特有的压力释放方式。
没有冗长背景铺垫,开场仅3分钟便直击主题。
12人小队潜入民居建立观察点,意外遭遇武装分子突袭。
从手榴弹破窗到断肢横飞,镜头始终紧贴士兵视角,手持摄影与震耳音效营造出强烈的浸入感。
特别设计的耳鸣音效贯穿始终,配合士兵急促的战术交流,还原出战场特有的混乱感。
与传统战争片不同,《战争》彻底摒弃个人英雄主义叙事。
每个士兵都是精密作战机器中的零件。
威尔·保尔特饰演的指挥官持续校准撤离路线。
查尔斯·梅尔顿以坚定指令稳定军心。
门多萨原型角色则需在炮火中保持通讯畅通。
导演刻意弱化角色背景,通过战术手势、弹药传递等细节,展现高度纪律性的团队协作。
当约瑟夫·奎因饰演的士兵重伤哀嚎时,镜头未刻意煽情,而是记录下战友们在尖叫声中保持战术队形的真实状态。
片中引发热议的断腿特写,源自亲历者回忆中"那条腿在院门口躺了整场战斗"的深刻印象。
门多萨本人在拍摄救治战友戏份时情绪崩溃,证实了创伤记忆的持久冲击。
影片大胆舍弃配乐,用喷气机低空音爆、无线电杂音构建声音牢笼。
某士兵持续27分钟的哀嚎被完整保留,形成生理性的观影压迫。
所以有条件的强烈推荐戴耳机观看。
最具争议的"伊拉克向导惨死"镜头,导演选择以余光带过的纪录式处理,反而强化了战争的随机性与荒诞感。
这种反戏剧化手法虽削弱情感共鸣,却精准复刻了士兵视角的感知麻木。
《战争》注定是部引发两极评价的作品。
它开创性地用极简叙事逼近战场原貌。
摇晃镜头中的血雾、永远沾满尘土的枪械、战术术语编织的对话网,共同构成战争机器的冰冷剖面。
值得玩味的是,该片在烂番茄获得超92%好评,普通观众却普遍反映"疲惫大于震撼"。
或许正如门多萨在访谈中所述:"这不是部关于战争对错的电影,只是诚实地展示我们如何活下来。"
这种放弃诠释的勇气,恰是《战争》最震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