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嗜血法医》已经成过去时了。
毕竟,这部剧从2006年首播到如今,前前后后拉满了八季、一部前传、一部重启。
如果还要加上今天要说的这部新篇《杀魔复生/嗜血法医:杀魔新生2 / 嗜血法医:杀魔新生 第二季》,总共十一季。
一个美剧能走到这个地步,本身就算奇迹。
更离谱的是一开播IMDb连续五集评分9.2。
这是《绝命毒师》《风骚律师》《权力的游戏》才能摸到的高度。
这质量,真有这么神?
先别急着吹。
因为这次,观众看的不是单纯的杀人爽剧,而是一面镜子。
照出的是所有人熟悉的感觉:累。
上班累,下班培养爱好更累。
甚至连杀人这件事,在德克斯特这里,也成了和上班一样的例行公事。
嗜血法医:杀魔复生
主角德克斯特·摩根,表面是迈阿密警局的法医,暗地里却是鼎鼎大名的"海湾屠夫"。
他这么做不是为了钱,也不是为了权力。
他只是天生喜欢血。
童年亲眼目睹母亲被杀,他的脑子像被敲碎,从此对鲜血上了瘾。
为了既满足欲望,又不被抓住,他选择了最吊诡的职业:法医。
这就是全剧的原始魅力:
在同事和上司眼皮底下杀人,顺手栽赃嫁祸,表面一丝不苟,背地刀刀致命。
这种既荒诞又带点爽感的设定,让《嗜血法医》一播就是八季。
可时间是把杀猪刀。
老德克斯特这次归来,观众看到的,不是冷血无情的杀手,而是一个气喘吁吁的中年人。
跟踪猎物要歇口气,翻个楼梯都差点闪了腰。
最扎心的不是体力,而是时代抛弃了他。
开锁器没用了,现在全是智能门锁。
查个信息,得上网搜。
一个老杀手,卡在了新世纪的社交网络和高科技面前。
这落差感,就是编剧给观众准备的第一个刀子。
比衰老更残酷的,是血脉的延续。
上个大结局里,亲生儿子哈里森为了拒绝父亲的黑暗,亲手扣动扳机。
那一幕,观众以为已经终结。
结果编剧强行开了个奇怪的复活理由:冬天减缓了血流,德克斯特捡回一条命。
一醒来,就听到个晴天霹雳:儿子杀人了。
一瞬间,父亲的心情比任何观众都复杂:
新闻里写着,哈里森把一个强奸犯剁成九块,手法简直就是家族传承。
这不是选择,而是基因里的嗜血。
孩子继承了父亲最不该继承的那部分。
德克斯特的眼神很妙:
既像惋惜,又像欣慰。
就好像看见年轻的自己,从远处缓缓走来。
《嗜血法医》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给杀手加了一条紧箍咒。
德克斯特的养父哈利,发现儿子控制不住欲望,于是给了一个法则:
你可以杀,但只能杀恶人。
这就是所谓的哈利法则。
当杀戮的冲动压过一切,这条法则还能管用吗?
剧中,德克斯特也杀过真正的恶棍。
可他也失手过,甚至杀掉了无辜的同事。
那一刻,观众看到的不是英雄,而是一个被欲望吞没的人。
而且最可怕的是,杀戮本身会上瘾。
所以观众越追剧,越清楚:
所谓的法则,只是德克斯特安慰自己的借口。
《杀魔复生》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不仅展示了血腥快感,还揭开了杀戮之后的疲惫。
妻子死了,妹妹没了,儿子试图杀他。
所有的后果,都由亲人来承担。
杀戮无法带来真正的自由,反而让他失去了所有的亲密关系。
那种空心感,比任何尸体都冰冷。
父子俩,一个想控制冲动,一个想挣脱父亲的阴影。
但他们的宿命,始终被嗜血的本能拖拽着。
这正是现代观众能共情的部分。
我们也有那种冲动:
想逃避,想释放,想丢掉一切责任。
只不过,我们的出口不是杀人,而是深夜剁手下单。
买完一时爽,账单来了心发慌。
杀人犯的代价是道德,我们的代价是钱包。
逻辑不同,心态相通。
新的一季中,德克斯特老去,哈里森登场。
前者代表欲望的失控,后者代表道德的挣扎。
这种双重张力,让老剧在今天还能重新打动人。
最终,《嗜血法医》不是一部关于血腥的剧,
而是一部关于人如何被欲望消耗、如何在道德与冲动之间不断摇摆的剧。
这,才是它真正的恐怖之处。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