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恐怖片《凶器》真好。
不装逼的好。
这年头,绝大部分所谓的“高分”电影,创作者都忍不住要“戏耍”一下观众,留下大量解读空间,让观众恍然大悟,以彰显自己的聪明。
否则,就难免让人觉得“不高级”。
但《凶器》完全不是这样。
电影结构考究,多视角分段式叙事,层次感丰富,但一点不难懂,没有刻意遮蔽信息,以让观众看不懂。
人人都能轻松看懂故事,但又能体会到叙事手法上的高级感。
无论是情绪的递进,还是恐怖氛围的营造,还是惊吓手法的运营,都丰满而克制。
这是这个时代商业电影最应该做到的,而不是挖很多坑,供大家“解读”。
《凶器》会吓到你,但又不胡来。
有冷酷惊吓点,和超尺度血腥高潮,但并不泛滥。
而要说电影里最打动我的技巧,其实是导演的运镜。
恐怖片常见的镜头设计是小景深固定镜头拍静物画面,然后突然冒出恐怖画面,在静和动之间营造反差感。
但《凶器》大量使用慢移动跟随镜头拍摄,营造出一种极其贴合的跟随感,和电影的题眼——那扇开着的黑洞洞的门,形成绝妙的呼应。
也和电影“恐怖朝你奔来”的设定交融在一起。
这丝滑运镜看着太爽了。
这就是电影语言的魅力,它在我这里,很多时候比故事本身更重要。
其他方面的导演技巧,也非常棒。
配乐方面,除了开头序曲的部分用了音乐,后面几乎都没用什么音乐铺底,而用的是音效,一些提升节奏的敲击式音效,几乎都是在疾走或者奔跑的时候用。
和丝滑运镜融为一体。
色彩方面,低饱和度外加调高一点点对比度的调色,营造灰暗的高级感。
但这也有一个缺点,不能在大银幕看的我们,经常只看到一团黑乎乎,尤其是小贼第一次进入黑暗房间的那一场戏。
当然,这不是电影的问题,这是我们的问题。
所以,我建议大家要在晚上关了灯把屏幕调到最亮观看(惊吓度也会倍数提升)。
还有多重视角的叙事手法,从六个不同的方向,去逼近最终的恐怖谜底,解谜感十足,也让观众看起来不那么累。
《凶器》的故事其实一点不复杂,如果平白直叙去拍,很可能是一部平庸烂片。
一个小学班级,除了一名沉默内向的小男生之外,其他所有的学生在某日凌晨的两点多,集体离家出走。
都是以近乎奔跑的方式,跑进了小镇的黑暗深处。
每家监控都拍到了孩子们狂奔涌入黑暗的画面,但警察就是找不到孩子的下落,生死不明。
于是,故事分别从小学女老师、老师的前男友警察、一名觊觎悬案奖金的小偷、一名失踪孩子的暴躁父亲,学校校长及唯一没失踪的孩子,六个不同的视角,去包围式的讲述故事。
没有留悬念,把是谁干的,怎么干的,为什么这么干,以及人物关系都讲的很清楚。
导演扎克·克雷格,他年初有一部科幻惊悚片《完美伴侣》,质量一般,但前几年的《野蛮人/宿劫(台)》很精彩,是当年的恐怖片黑马。
这次在《凶器》里展现的成熟度和叙事技巧,进步巨大。
而且他还是自编自导。
恐怖手法方面,片中有几个jump scare,不多,但效果非常好,而且都是一闪而过,为最后的爆点留够了悬念。
我更喜欢的,其实是电影里那些安静丝滑的恐怖场面。
比如,大量女主在昏暗走廊或者家中行走的中景特写。
她深夜走进不开灯的教室,发生所有学生都整整齐齐埋头坐在座位上,镜头缓慢横扫过所有沉溺在黑暗中黑乎乎的孩子们。
还有,举着刀的女巫从黑暗的门中快步走出,钻进车里,轻轻拿刀割掉女主的一缕头发。
最后一幕里,孤僻儿童和家中诸人在黑暗中沉默相处,儿童视角的静谧恐惧,很独特。
这些丝滑运镜里的静谧恐怖,让我有一种慢慢走进黑暗空间里的感觉。
非常微妙的恐怖体验。
另外,虽然我前面说这个故事本身很结实,做到了“善始善终”,但你要解读起来,当然也可以有很多社会意义的延伸。
故事里被巫术夺取灵魂的几十个孩子,他们的家长不真正的关心他们,学校不真的关心他们,失踪后警察也不真的关心他们。
尤其是父母,只有责任,没有真正的爱和关心。
唯有女教师和那个后知后觉的父亲真的在乎和关心。
墙上关于枪的海报、瘾君子泛滥,和警察执法的困境,都暗示了儿童生存环境的恶化。
而异变之后的儿童,一定会反噬那些把他们推入此境地的“宿主”。
不过,还是那句话,《凶器》的好看,不在于最后的解读和隐喻,而是故事本身的流畅、丰富性以及导演技法的成熟。
把这个底子有点单薄的故事,讲的引人入胜,细思极恐,留有余味。
希望其他惊悚片导演拉片学习,这个学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