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恐怖片《兇器》真好。
不裝逼的好。
這年頭,絕大部分所謂的“高分”電影,創作者都忍不住要“戲耍”一下觀眾,留下大量解讀空間,讓觀眾恍然大悟,以彰顯自己的聰明。
否則,就難免讓人覺得“不高階”。
但《兇器》完全不是這樣。
電影結構考究,多視角分段式敘事,層次感豐富,但一點不難懂,沒有刻意遮蔽資訊,以讓觀眾看不懂。
人人都能輕鬆看懂故事,但又能體會到敘事手法上的高階感。
無論是情緒的遞進,還是恐怖氛圍的營造,還是驚嚇手法的運營,都豐滿而剋制。
這是這個時代商業電影最應該做到的,而不是挖很多坑,供大家“解讀”。
《兇器》會嚇到你,但又不胡來。
有冷酷驚嚇點,和超尺度血腥高潮,但並不氾濫。
而要說電影裡最打動我的技巧,其實是導演的運鏡。
恐怖片常見的鏡頭設計是小景深固定鏡頭拍靜物畫面,然後突然冒出恐怖畫面,在靜和動之間營造反差感。
但《兇器》大量使用慢移動跟隨鏡頭拍攝,營造出一種極其貼合的跟隨感,和電影的題眼——那扇開著的黑洞洞的門,形成絕妙的呼應。
也和電影“恐怖朝你奔來”的設定交融在一起。
這絲滑運鏡看著太爽了。
這就是電影語言的魅力,它在我這裏,很多時候比故事本身更重要。
其他方面的導演技巧,也非常棒。
配樂方面,除了開頭序曲的部分用了音樂,後面幾乎都沒用什麼音樂鋪底,而用的是音效,一些提升節奏的敲擊式音效,幾乎都是在疾走或者奔跑的時候用。
和絲滑運鏡融為一體。
色彩方面,低飽和度外加調高一點點對比度的調色,營造灰暗的高階感。
但這也有一個缺點,不能在大銀幕看的我們,經常只看到一團黑乎乎,尤其是小賊第一次進入黑暗房間的那一場戲。
當然,這不是電影的問題,這是我們的問題。
所以,我建議大家要在晚上關了燈把螢幕調到最亮觀看(驚嚇度也會倍數提升)。
還有多重視角的敘事手法,從六個不同的方向,去逼近最終的恐怖謎底,解謎感十足,也讓觀眾看起來不那麼累。
《兇器》的故事其實一點不復雜,如果平白直敘去拍,很可能是一部平庸爛片。
一個小學班級,除了一名沉默內向的小男生之外,其他所有的學生在某日凌晨的兩點多,集體離家出走。
都是以近乎奔跑的方式,跑進了小鎮的黑暗深處。
每家監控都拍到了孩子們狂奔涌入黑暗的畫面,但警察就是找不到孩子的下落,生死不明。
於是,故事分別從小學女老師、老師的前男友警察、一名覬覦懸案獎金的小偷、一名失蹤孩子的暴躁父親,學校校長及唯一沒失蹤的孩子,六個不同的視角,去包圍式的講述故事。
沒有留懸念,把是誰幹的,怎麼幹的,為什麼這麼幹,以及人物關係都講的很清楚。
導演扎克·克雷格,他年初有一部科幻驚悚片《完美伴侶》,質量一般,但前幾年的《野蠻人/宿劫(臺)》很精彩,是當年的恐怖片黑馬。
這次在《兇器》裡展現的成熟度和敘事技巧,進步巨大。
而且他還是自編自導。
恐怖手法方面,片中有幾個jump scare,不多,但效果非常好,而且都是一閃而過,為最後的爆點留夠了懸念。
我更喜歡的,其實是電影裡那些安靜絲滑的恐怖場面。
比如,大量女主在昏暗走廊或者家中行走的中景特寫。
她深夜走進不開燈的教室,發生所有學生都整整齊齊埋頭坐在座位上,鏡頭緩慢橫掃過所有沉溺在黑暗中黑乎乎的孩子們。
還有,舉著刀的女巫從黑暗的門中快步走出,鑽進車裏,輕輕拿刀割掉女主的一縷頭髮。
最後一幕裡,孤僻兒童和家中諸人在黑暗中沉默相處,兒童視角的靜謐恐懼,很獨特。
這些絲滑運鏡裡的靜謐恐怖,讓我有一種慢慢走進黑暗空間裡的感覺。
非常微妙的恐怖體驗。
另外,雖然我前面說這個故事本身很結實,做到了“善始善終”,但你要解讀起來,當然也可以有很多社會意義的延伸。
故事裏被巫術奪取靈魂的幾十個孩子,他們的家長不真正的關心他們,學校不真的關心他們,失蹤後警察也不真的關心他們。
尤其是父母,只有責任,沒有真正的愛和關心。
唯有女教師和那個後知後覺的父親真的在乎和關心。
牆上關於槍的海報、癮君子氾濫,和警察執法的困境,都暗示了兒童生存環境的惡化。
而異變之後的兒童,一定會反噬那些把他們推入此境地的“宿主”。
不過,還是那句話,《兇器》的好看,不在於最後的解讀和隱喻,而是故事本身的流暢、豐富性以及導演技法的成熟。
把這個底子有點單薄的故事,講的引人入勝,細思極恐,留有餘味。
希望其他驚悚片導演拉片學習,這個學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