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一艘名叫"里斯本丸"的船在中國浙江東極島附近沉沒。
伴隨著這艘船的消失,近千名英國戰俘喪命於海底。
相比家喻戶曉的"泰坦尼克號/鐵達尼號"災難,里斯本丸事件卻鮮為人知。
要不是當地漁民拼死營救,甚至連這一悲劇的倖存者也許都不會活著講述這段歷史。
八十多年後,這場災難終於被搬上銀幕。
2023年8月15日,在倫敦的試映會結束時,觀眾們含淚起立鼓掌,久久不願離去。
里斯本丸沉沒
"里斯本丸"原本是一艘商船。
但在二戰期間,它被日本軍方改裝為貨輪,用來運輸戰俘和物資。
1942年9月27日,船上被裝入了從香港押來的1800多名英軍戰俘。
他們像貨物一樣被塞進狹小的底艙中。
前方等待的卻是"一次生死航程"。
10月1日,里斯本丸途經浙江東極島時,遭到了美國潛艇的魚雷攻擊。
潛艇指揮官誤將這艘船當作運兵船,接連發射了數枚魚雷。
其中一枚擊中了燃料艙,導致船隻失去動力,開始緩緩下沉。
當船隻開始下沉時,日軍做出了令人髮指的決定:
他們沒有選擇解救那些英軍戰俘,而是將底艙牢牢封住,試圖讓所有戰俘葬身海底,並把責任推到美國人頭上。
在三天三夜的漫長等待中,戰俘們意識到了日軍的險惡企圖,竭力自救。
他們掙扎著,用身邊能找到的任何工具拼命破壞封死的艙門。
海水一點點涌入,他們輪番切割艙門,試圖給自己爭取逃生的機會。
船艙裡悶熱缺氧,許多人因體力耗盡而倒下,有些人甚至窒息而亡。
然而,戰俘們並沒有放棄。
在最後時刻,他們終於撞開了艙門。
衝出底艙的戰俘卻面臨新的威脅:幾名日軍士兵在甲板上等待著他們。
日軍開槍阻止他們逃離,但憤怒的戰俘不顧一切,發起肉搏,最終打死了幾名日軍士兵。
生還者紛紛跳入大海,試圖遊向最近的日本艦船,尋求救援。
然而,日本士兵並沒有對這些人伸出援手,而是對他們進行無情的屠殺。
水中的戰俘不是被子彈擊中,便是被日本艦船碾壓。
就當這些英軍戰俘在絕望中掙扎時,一些中國漁民冒著生命危險駛來,拯救了他們。
當地漁民意識到有船隻失事。
他們沒有遲疑,198名漁民出動了46條船,義無反顧地衝向那片海域,展開救援。
那些漁船逆著風浪,甚至無視日軍的炮火,救回了384名幾乎喪命的英國戰俘。
有的漁民連續救了三趟,有些人從上午出發直到深夜才返回。
面對這場生死救援,當時一位老漁民回憶道:"我們漁民有個規矩,海上見到落水的人,必須救"。
漁民們不顧個人安危,將戰俘帶回家中,給他們提供食物和衣物。
儘管戰爭讓漁民們的生活異常艱難,但他們依然竭盡全力照顧這些虛弱的戰俘,並商討著如何把他們安全送出島嶼。
第二天清晨,日軍包圍了島嶼,企圖找到所有幸存的戰俘。
日本士兵殘忍地搜捕村民,毆打併威脅著漁民。
然而,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勇敢的漁民依然沒有透露藏匿在山洞中的三名英軍戰俘的下落。
漁民們冒著生命危險,把這三人藏在島上的一個隱蔽山洞中,日軍始終未能找到他們。
這三名戰俘分別是英國海軍中尉法倫斯、外交官詹姆斯頓和商文斯。
隨後,這三名倖存者最終輾轉到了重慶,並透過廣播向全世界揭露了"里斯本丸"事件的真相。
而那些未被成功轉移的戰俘,在日軍的殘暴威脅下被重新押上軍艦,最終被送往日本本土的集中營。
在那裏,他們被強迫從事艱苦的勞動,直到日本戰敗,這些倖存者才得以重返英國。
2023年8月,《里斯本丸沉沒》英國倫敦首映。
觀眾們在觀影結束後,流著淚紛紛起立致敬。
這場災難的親歷者雖然已經全部去世,但"里斯本丸"號的故事,正透過這部影片喚起全世界的關注。
紀錄片《里斯本丸沉沒》這不僅是對那段被遺忘歷史的揭露,更是對人類善良和勇氣的禮讚。
當歷史的真相被一次次重述,逝去的生命得以被銘記,沉沒的船隻不再只是一艘冰冷的殘骸,而是承載著人類歷史中光輝與黑暗交織的時刻。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