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聖誕電影是什麼?
這個問題會隨著時代的變遷得到不同的答案。
但總有人選擇《真愛至上/真的戀愛了(港) / 愛是您,愛是我(臺) / 真情角落 / 真愛》(2003)。
在《真愛至上/真的戀愛了(港) / 愛是您,愛是我(臺) / 真情角落 / 真愛》裡,有一場著名的戲份——紙板寫字無聲告白。
時至今日,你仍能在不少地方看到類似的模仿行徑。
不過對片中的凱拉·奈特莉來說,17歲的她所感受到的只有恐懼與不安。
畢竟,那位突然找上門的男主角,更像是一個跟蹤狂。
同年,奈特莉還主演了另一部史詩級鉅製——《加勒比海盜/加勒比海盜1:黑珍珠號的詛咒 / 神鬼奇航:鬼盜船魔咒(臺) / 魔盜王:決戰鬼盜船 / 海盜船》。
她認為出演此係列的經歷既成就了她,也摧毀了她。
她的角色伊麗莎白被當做慾望的投射物件,導致她被公開羞辱。
自此,奈特莉再也不想拍攝任何好萊塢的大片了。
但,若是把兩部風格迥異的影片結合。
一個背景設定在倫敦聖誕夜前夕,充滿反抗精神和假小子氣質的故事。
你便得到了奈特莉最新參演的網飛劇集——《黑鴿》。
01
喬·巴頓或許是電視界最被低估的創作者之一,他是網飛英國區多部原創劇集的主管。
他編寫的作品包括《義理/恥》、《拉撒路計劃》以及《禁忌之子》。
可它們都難逃被砍的命運。
直到《黑鴿》的出現,本劇在第一季播出前便續訂了第二季,並且招募了凱拉·奈特莉、本·衛肖等眾多明星加盟。
凱拉·奈特莉被譽為“英國玫瑰”。
她也一度登頂“全球最性感的100位女性”榜首。
銀幕之上,奈特莉被公認為這一代最優秀的女演員之一。
銀幕之外,奈特莉卻始終拒絕活在聚光燈下。
這與她在《黑鴿》裡的搭檔本·衛肖不謀而合。
本曾在採訪中提到:
“作為一名演員,你的工作是讓人們相信你是別人。
所以,如果你不斷地向人們透露關於你自己的事情,我認為這無異於在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2006年結束《加勒比海盜》系列的拍攝後,奈特莉暫時放下演藝事業,選擇去旅行散心。
2018年,她透露自己在22歲時經歷了一次精神崩潰,並被診斷出患有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那段時期她正努力適應成為明星的生活,且試圖逃離媒體的“死纏爛打”。
2019年,奈特莉與丈夫詹姆斯·萊頓(James Nicholas Righton)迎來了他們的第二個女兒Delilah。
作為一名演員,奈特莉能夠維持工作幾個月,然後休息四個月的迴圈。
這讓她不僅能擔負起高質量的托兒服務,還擁有大量時間陪伴家人。
她從未開通任何社交媒體,以保護家人的隱私。
奈特莉還強調,她不會讓自己的女兒們過早涉足“演藝圈”。
她認為對於年輕女孩來說,擁有證明她們智慧的文憑非常重要。
戲裏戲外,奈特莉都是一位女權及人權運動的堅定支持者。
她直言不諱地指出,與男性相比,女性在影視行業面臨著更大的障礙。
“歧視並不罕見,麻木更加可怕”。
奈特莉拒絕拍攝裸體場景,除非是由女性製作人執導。
對男女薪酬不平等的現象,她並不感到特別驚訝。
奈特莉認為自己和其他所有女性一樣(不分專業領域),能夠擁有這份工作已萬分幸運。
她希望保持低調,專注於工作本身,而不是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假如你看過足夠多奈特莉的影片,會發覺她格外青睞歷史角色。
這離不開她對時代劇的偏愛,可以帶她逃避現實,也源於她本人的精湛詮釋。
奈特莉的角色往往處於事件的中心,她並沒有被降格為“花瓶”或淪為戀愛戲的附屬品。
她的表演展示了即使是最完美的女性形象也會破碎,瓦解自身及他人。
如今,奈特莉已拒絕不少相關片約,她正在積極尋求轉變,希望去演一些更純粹的娛樂片。
她發現保持自我相當重要,這也是她繼續工作的原因之一。
於是,2023年10月,奈特莉加入了《黑鴿》的劇組,還擔任該劇的執行製片人。
02
《黑鴿》以一個引人入勝的序列開場,三名有組織的成員被暗殺,他們掌握著足以顛覆整季走向的危險訊息。
其中一位遇害者是「黑鴿」特工海倫·韋伯(凱拉·奈特莉飾)的出軌物件。
「黑鴿」是一個沒有忠誠度的地下間諜網路,他們將資本主義視作意識形態,嚴格為出價最高的買家服務。
身為間諜,海倫會定期向「黑鴿」的頭目裡德提供情報。
海倫對外界的偽裝可謂天衣無縫,作為英國國防大臣的美麗妻子,養育著兩個孩子。
鑑於國內的保守形勢,她大機率隨丈夫入駐唐寧街10號,成為第一夫人。
由此,「黑鴿」便能輕鬆獲取首相的一手資訊。
但隨著婚外情人被殺,海倫的身份及生命安全都遭至威脅。
十年前曾幫助海倫訓練的流亡殺手薩姆(本·衛肖飾)很快被召回,以協助處理這一危機。
他將負責保護海倫,順帶查明案件背後的真相。
但薩姆之所以遠離英國,是因為他同樣揹負著不可告人的秘密。
薩姆是一位彩虹男,他有著自己的殺手準則。
比如殺人的時候,要注視對方的眼睛。
人之交集,最親密莫過於此。
儘管這繼承自其父,但他接到的第一單任務就是弒父。
往後哪怕他的雙手沾滿鮮血,內心卻柔情似水,不失對伴侶的關懷。
現實裡的本·衛肖早在2014年便公開出櫃,劇集也選在該年份進行閃回。
兩人此番重逢既要直麵過去的生活陰影,又要解決一場迫在眉睫的地緣政治危機。
而一切的導火索,竟始於一位“X三代”。
這位“三代”與某紅書上的部分使用者雷同,是頂級的社交女皇。
然後,一入“Drug”深似海,只得老爹來撐腰。
誤遇男友嗨翻天,老爹倒下老登起。
都說一生英倫情,但總有人能驚動You-Know-Who。
03
無論從攝影風格、劇作角度亦或是選角層面,《黑鴿》都承載著網飛對標蘋果出品的《流人》的野心。
近年來的流媒體平臺上充斥著大量的間諜驚悚類影劇。
它們都在努力塑造自己的“J·B”(詹姆斯·邦德、傑森·伯恩)形象。
作為創劇者,喬·巴頓必然知曉此點。
他嘗試用反型別的方式,為主人公賦予同理心,使觀眾能在這些角色最脆弱的時刻喜歡上他們。
然而,這種急於彰顯“與衆不同”的心態,終究令它缺乏了些許娛樂屬性。
劇中的兩位“哼哈二將”女殺手,彷彿是從30年前昆汀·塔倫蒂諾的《低俗小說》裡走出來一般,喜歡用食物滔滔不絕地隱喻痛苦。
聰明的殺手成了老生常談。
不過,縱使《黑鴿》存在諸多缺憾。
它卻做到了《007》系列最該做卻也不敢做的一件事。
把敵人的槍口從解體的蘇維埃,轉向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這也是我刻意迴避劇情陳述的原因,因為當國內的AI都“聞詞色變”,建議換個話題再聊時。
你便理解為什麼詹姆斯·邦德早該重新前往“金槍人”(《007之金槍人》涉嫌HK)的堡壘。
川普都說:“美中聯手可以解決世界上的所有問題”。
那麼夾在其中的“大英”,是應該“大破天幕殺機”還是“無暇赴死”呢。
綜上,對大多數觀眾而言,《黑鴿》的吸引力還是源自凱拉·奈特莉和本·衛肖。
但對於那些熱衷於“鍵證”以及憧憬“S3”的“樂子人”來說,本劇絕對稱得上是一份“聖誕大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