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動漫《狂賭之淵》一經推出,便憑藉其獨特設定和濃烈風格在ACG圈迅速竄紅。
然而到了2025年,這個系列竟然被網飛重啟,以一種"脫亞入歐"的方式走上全球舞臺。
網飛的這一改編引發了不同文化語境下的巨大分歧。
那麼問題來了:這部新版《狂賭之淵》,真的一無是處嗎?
我們就來說說《狂賭之淵》這部劇。
狂賭之淵/狂賭之淵(美劇真人版)
不同於原作中濃厚的日式校園設定,網飛版直接將故事背景搬遷至一所名為"聖多米尼克"的歐美私校。
這一變動一開始讓原作粉絲錯愕,但放在"全球化敘事"的角度來看,其實不難理解。
聖多米尼克依然維持著原作最核心的設定:以賭技論尊卑的等級制度、家畜制度、賭局隨時上演。
不同的是,這一切被包裹進了美劇慣用的視覺語言與文化符號。
校園場景更趨寫實,階層對抗更貼近現實社會中的財富與權力博弈。
夢子登場,一身黑髮、東方式臉龐、來自日本的轉學生設定也被保留了下來。
但她不再只是那個靠臉撐起"狂賭氣質"的二次元病嬌。
而是成為一個有背景、有信念、有反叛精神的複雜角色。
在新版本中,夢子初登場就被揭示曾因"賭博成癮"而被多所學校開除。
她的賭博動機不再只是"爲了享受癲狂",而是帶有對權力體系的挑戰意味。
她在牌桌上說出那句,"若賭局只是爲了金錢,你早已輸了;若是爲了快樂,那我永遠不會輸"更像是對觀眾的一種社會寓言式提醒。
改編最具爭議的,莫過於角色設定的"大換血"。
男主涼太變成了黑人學生,幾位學生會成員也進行了性別和族裔上的調整。
這在原作粉絲眼中,是無法原諒的。
但網飛有意將《狂賭之淵》打造成面向"全球"的作品,涼太變成小黑也就在意料之中。
原作《狂賭之淵》的靈魂在於"賭局"的設計與心理戰。
但網飛版前兩集中,這些橋段並沒有像原作那樣"極致誇張",這也被不少粉絲詬病為"缺乏張力"。
但如果你真正從頭到尾看完前兩集,就會發現這種處理方式其實是風格轉變的必然。
網飛的美劇邏輯更多強調人物成長與劇情鋪墊,高潮不是第一集炸出來,而是層層推進形成爆點。
夢子在與貴族對賭的過程中,展現的不再是瞬間"爆殺"的爽感,
而是透過邏輯推演與心理遊戲,將對手一步步引入圈套。
當然,這種緩節奏處理可能不合口味"原作黨"。
但它確實讓這部劇多了一分現實感與心理深度。
另一方面,觀眾將網飛版的《狂賭之淵》斥為"東施效顰"。
甚至有觀眾表示"就像歐美人cos我們喜歡的番"。
但換個角度,這正是文化輸出走向國際時必須面對的"二次詮釋"。
動畫和日本真人版已經將原作的"極致二次元感"發揮到極致。
而網飛版更像是對這個IP進行的一次"文化移植實驗"。
你可以不喜歡,但不能否認它的嘗試價值。
它不再是"原樣搬運",而是打碎重塑、重新架構。
這種處理方式,本身就帶有一次再創作的野心。
如果你是原作死忠粉,網飛版可能不是你心中的"夢子"。
但如果你願意放下先入為主的濾鏡,它其實是一個勇敢的嘗試。
你可以說它"不夠炸",但也不得不承認它"夠大膽"。
就像夢子那句臺詞:"賭博若是爲了樂趣,那我已經贏了"。
網飛版,也許不是最瘋的那個,但它依然在冒險。
別急著罵,試著看。
你或許會發現,它輸的是"形式",贏的卻是"新可能"。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