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電影受限於本地市場的狹小,以及外來影片的激烈競爭,票房通常不高。
但是臺片卻擁有自己的特色,相當敢拍,對於各種禁忌的題材都敢於涉獵。
就像是去年初,有一部臺片。
就憑藉黃暴的尺度,在內地的短影片平臺爆火。
這就是臺灣電影---《惡女》。
《惡女》這部電影由林美秀、邵雨薇、鳳小嶽、曾少宗、李天柱主演。
劇情中的案件參考了日本真實案件“木嶋佳苗連續騙婚殺人詐財事件”。
該片講述邵雨薇扮演的強勢女主播,發現自己單身很久的父親(李天柱飾)。
和一個會做飯又會做保健的神秘中年女子(林美秀飾)以結婚為前提交往。
她再往下追蹤,竟然發現這位女子之前有好多位未婚夫都自殺身亡。
在死前都把財產留給了她。
而女主播在調查這件事的時候,也和律師(鳳小嶽飾)和情人(曾少宗飾)糾纏不清……
然而,只要實際看過該片,離奇的案件在片中,其實更像是一種導火線般的存在。
導演真正想要呈現的,應該是這個時代的女性處境。
以及試圖翻轉一些社會存在已久的刻板印象。
《惡女》根據一起真實的案件,將這個主題給衍伸至社會的不同層面。
像是媒體亂象、扭曲的職場文化,還有那些表裏不一的官場現象,甚至是男女之間的情感糾葛等等。
全都緊緊扣著與女性處境相關的要素。
詢問觀眾對於“惡”的定義,究竟有沒有一個足夠清晰的邏輯。
不止如此,這部電影,其實也展現出了另一個更為寫實,但又讓人感到嘆息不已的可能性。
也就是不止男性可能會用帶有歧視意味的刻板印象來解釋一些女生的行為。
就連女生自己,也可能在不知不覺當中,被這種未必正確的普遍價值觀深深影響。
結果在自己明明也是女性,甚至也支援平權的情況下,由於那些日積月累的偏見,陷入先入為主的狀況。
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就此變成了同爲加害者的一員。
在《惡女》中,透過騙婚殺人的案件疑雲,作為激化角色衝突的線索。
但這一切衝突的根源,還是源自於僵化的社會觀感。
除此之外,《惡女》的另一個核心,也在尖銳地詢問觀眾。
爲了人生的快樂與幸福,於是透過自己擁有的資源,去努力爭取物質上的滿足,為什麼會被套上“惡”這樣的價值觀?
而在遭到無情利用之後,選擇以偏激手段為自己討回不公的行為。
又真的是不可饒恕的“惡”嗎?
為什麼同樣的行為,在女生身上就變成了被指責是“惡女”的原因,
但換到男生身上時,卻又有可能被解釋為是有企圖心的正面行為?
又或者是壓力太大,其實很值得同情的失控之舉?
難道“惡”,真的有公允的評斷標準?
又或者,那根本只是一種受到偏見影響而毫不自知,輕易加諸在他人身上,一種何患無辭的欲加之罪?
該片開始以一個個驚悚的兇殺案作為線索,一環扣一環,劇情緊湊,讓人觀影時神經緊繃。
而且尺度頗大,邵雨薇在片中有突破性表現。
值得稱道的是,該片沒有流於形式,更讓觀眾在觀影后去思考刻板印象與偏見對於人下判斷的影響。
該片兼具劇情衝擊和一定深度,並不是單純的炫尺度,不妨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