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這部劇是《六尺之下/六英尺下 / 身前身後(港) / 六尺風雲(臺) / 六尺風雲》。
這部劇不像其他劇集那樣追求刺激的劇情轉折。
而是平靜地帶領觀眾走進一個經營殯儀館的家庭。
讓我們在死亡這個永恆主題面前,重新思考生活的意義。
《六尺之下/六英尺下 / 身前身後(港) / 六尺風雲(臺) / 六尺風雲》

故事開始於費雪家族的父親納撒尼爾·費雪的突然離世。
他在自己生日當天被一輛公交車撞倒。
這個突如其來的死亡事件將分散在各地的家人重新聚集在一起。
大兒子內特原本在西雅圖過著自由的生活。
得知父親死訊後匆忙趕回洛杉磯。

內特這個角色充滿了矛盾。
他表面上抗拒著家族事業。
卻又深深被生死哲學所吸引。
在一次為高中女孩準備葬禮的過程中,他結識了同樣叛逆的布倫達。
兩人展開了一段充滿波折的感情。

二兒子大衛與內特形成鮮明對比。
他是個保守的同性戀者。
一直在努力平衡自己的性取向與家族事業的嚴肅形象。
大衛與警官基斯的關係是劇中最為動人的支線之一。
兩人從互相試探到最終建立家庭的過程,展現了愛與責任的真諦。

小女兒克萊爾正處於青春期的迷茫中。
她在藝術學校尋找自我。
同時也在家族殯儀館的陰影下成長。
她嘗試各種方式來定義自己。
從不良少年到藝術創作。
最終在死亡這個永恆主題中找到了自己的藝術表達。

母親露絲則在丈夫去世後開始了自我探索的旅程。
她先是與一位理髮師發生了短暫戀情。
後來又與一位同樣喪偶的男子建立了關係。
露絲的故事告訴我們。
即使到了中年,人們依然有能力重新塑造自己的生活。

《六尺之下》的每一集都以一個人的死亡開場。
這些死亡方式千奇百怪。
有的荒誕,有的平凡,但每一個逝者都會來到費雪家族的殯儀館。
這種敘事結構巧妙地提醒著觀眾。
死亡是每個人終將面對的結局,而如何活著纔是最重要的課題。

劇中有一個令人難忘的情節。
一位老人提前為自己規劃了葬禮,每個細節都精心安排。
但當葬禮真正舉行時,到場的人卻寥寥無幾。
這個場景促使內特思考。
我們是否過於關注死後的儀式,而忽略了生前的真正連線?

《六尺之下》最了不起的地方在於它從不刻意煽情。
而是透過平凡的日常對話和細微的人物表情展現出生活的真實質感。
費雪一家會為誰該洗殯儀館的毛巾而爭吵。
也會在晚餐桌上討論當天的業務。
這些看似普通的家庭場景,因為發生在殯儀館這個特殊環境中。
而具有了更深刻的意義。

劇集的大結局被廣泛認為是電視史上最完美的終結之一。
透過一個跨越數十年的蒙太奇,我們看到了每個角色生命的終結。
這個結局沒有迴避死亡的必然性。
卻同時歌頌了生命的美好。
當克萊爾年老臨終時,她眼前浮現出所有先她而去的親人。
那一刻沒有悲傷,只有平靜的接納。

如果你正在尋找一部能夠觸動心靈、引發思考的劇集。
《六尺之下》絕對值得你投入時間。
它或許不會讓你哈哈大笑。
但一定會讓你在看完後,以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生活。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裏了,感興趣的劇迷可以去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