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你也曾在某個深夜刷到過類似的新聞。
比如:
醫院托兒室發現受傷女童,無人認領。
某個地區又發生兒童拐賣事件。
……
你盯著新聞中那些陌生的臉,會突然意識到一個殘酷事實:
不是每個孩子一出生就有人等她回家。
有的孩子一睜開眼,看到的就是世界最狠的一面。

《德里罪案》第三季,就是從這樣一個"被丟下的小女孩"開始的。
德里罪案/德里警察故事(港) 第三季

AIIMS 創傷中心的走廊,像所有深夜醫院一樣,亮得刺眼。
護士推來一個小女孩,瘦得像能被燈光穿透,頭骨裂傷、瘀青、咬痕,傷得看不出年齡。


她還不會說話,但她哭得像在求救。
瓦爾蒂卡趕到現場時,現場沉默到可怕。
她見過屍體,見過謀殺,見過瘋狂的暴力,
但她沒見過一個孩子,被傷成這樣,還被殘忍地丟在醫院門口。
她知道,這不會是個普通案子。


同一夜,警方在城外截下了一輛貨車,車廂裡擠滿了被拐來的少女。
有人被騙"找工作",有人被遠親販賣,有人根本不知道要被送去哪裏。

一個小嬰兒、一車少女,兩個看似不相關的事件,在同一天砸到瓦爾蒂卡的案桌上。
這不是巧合,這是犯罪集團的完整鏈條。

隨著調查推進,警方盯上了一個被稱呼為"大姐"的女性。
她是劇中最嚇人的反派。
她認為自己做的是"生意"。

少女們被包裝、運輸、分發,像小麥一樣、棉花一樣。
在她眼中,她們是商品,不是人。
她親手搭起一個跨州的販賣網路,司機、保管人、掮客、收貨方……
每個環節順滑得可怕。
現實中原型案"Baby Falak"同樣如此。
瓦爾蒂卡是警官,她的力量來自責任。
"大姐"是罪犯,她的力量來自傷痕。


她們都懂弱點,都領略過生存的代價,只是走的方向完全相反。
瓦爾蒂卡見到受害者眼神會痛到說不出話。
"大姐"見到受害者眼神只會判斷:"能賣多少錢"。
她們面對面審訊時,沒有"誰壓誰"的戲劇性,
只有一種讓人心發冷的現實感。
如果命運再狠一點,瓦爾蒂卡可能就是"大姐"。
如果命運再善一點,"大姐"也可能是瓦爾蒂卡。

最終,警方攻入孟買碼頭,搗毀"大姐"的核心據點。
少女們被救,運輸鏈條被打斷。
但這不是皆大歡喜的勝利。
這就是《德里罪案》的高階感,它不把惡人寫成怪物,而是寫成可能的我們。
劇裡最戳人的不是抓犯人,而是救下來的女孩們之後的生活。
有人不願回家,因為家人就是賣掉她的人。
有人拒絕交流,因為太久沒有人對她說過你安全了。
有人躲在角落發抖,因為她分不清警察和綁架者的區別。

瓦爾蒂卡團隊每救一個女孩,都像從命運的深井裏拽一寸。
但井太深,手太疼,永遠拉不完。
她回家時,脫鞋的動作都像失了力氣。
她知道自己擋的是一整座城市的陰影。
但是你抓得住罪犯,卻無法改變系統。
你改變得了今天,卻改變不了明天。
"大姐"倒下時的那種平靜甚至讓人不安。
她知道,被她服務的系統還在運轉。
她死了,總會有人補上她的位置。


瓦爾蒂卡贏了嗎?
形式上,是的。
但在現實中,她只是暫時把黑暗堵住了一小口。
這一季最讓人沉默的,是瓦爾蒂卡看向那些女孩時的眼神:
不是欣慰,而是愧疚。
她知道,她救的是今天。
但誰來救她們的明天?
看完這部劇集後,你會忘不了努爾的哭聲,
忘不了貨車裏那些蜷縮的女孩。
因為這季刺痛你的不是劇情,而是真實本身。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