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说的这部电影刚上线,光看名字就让不少人震惊。
觉得这不是一个身处自己国家的人才会拍出来的内容。
片名如此直白,它似乎在为每个不满现状的年轻人"说话",反映出他们心中的压抑和困惑。
电影《我讨厌韩国》用一种最直白的方式,把现代韩国年轻人生活中的无奈、挣扎呈现在大银幕上。
而故事的主角桂娜,几乎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我讨厌韩国/我恨韩国/因为我讨厌韩国/走出韩国/因为讨厌韩国
故事一开始,我们看到的桂娜,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韩国女生。
家里四口人挤在破旧的小公寓里,没有暖气,窗户漏风。
连与妹妹合用的房间都无法遮风挡雨。
每天早晨,为了上班,她不得不花四个小时从仁川通勤到江南。
车厢里拥挤的人群和漫长的换乘路线。
这早已成为她生活中不可逃避的噩梦。
桂娜的工作也称不上理想。
她在一家普通公司里做着看不到未来的工作,她不知道公司到底在做什么,也没有兴趣知道。
领导的虚伪和功利让她时刻感到窒息。
每当她按照规章办事时,领导就以"职场不能太死板"来批评她的坚持,要求她为领导的人情利益让步。
而当她提起离职时,领导又抛出"升职机会"的空头支票挽留她。
可是,三年过去,什么也没有改变。
她明白,自己的价值在这里不过是上司考核成绩的一块"敷衍之石"而已。
生活的压力让她透不过气,而感情也并不总是温暖的避风港。
桂娜的男友家境不错,家人眼高于顶,觉得她"门不当户不对"。
尽管男友一直宣称对她的爱。
但实际上,他却连她的忌口都记不住,甚至生活费也是靠桂娜补贴。
男友和她的妈妈都觉得,只要她再坚持一下,再咬牙多努力一点,就一定会过得更好。
对他们来说,生活并不难,而桂娜的抱怨反倒成了"不知足"的表现。
桂娜看着周围人,感到一种深深的疏离,所有人似乎都不理解她。
每当她试图解释自己的选择时,换来的却是他人冷漠的目光。
这时,她终于下定决心,逃离韩国,前往遥远的新西兰。
她想去体验一种不被无休止的期待和规则压制的生活。
然而新西兰的生活并非想象中那样美好。
她努力在新的环境里找工作,适应新生活,甚至因为违反当地规定,差点被遣返回国。
她逐渐明白,逃离并不是答案,任何地方的生活都有各自的压力。
她开始怀念起自己是韩国人的身份,甚至在给当地的韩国移民孩子做家教时,坚持用韩语交流。
最终,桂娜因老同学的意外去世再次回到韩国,参加他的葬礼。
葬礼后,她坐在一家快餐店里,思索着过去几年的选择和生活的意义。
在模糊的梦境中,她似乎又和已故的朋友坐在一起聊天。
朋友轻松地聊着生活,而桂娜突然意识到:"幸福这个词,似乎被过于高估了"。
她不再执着于所谓的"幸福":那种奢华、美满、光鲜的生活,而是明白了自己追求的是一种简单、轻松、不被束缚的生活。
影片的最后,桂娜没有选择定居在任何一个地方,而是收拾行囊,独自踏上了新的旅程。
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平静与满足。
电影没有指责任何一方,也不试图贬低韩国。
相反,它表达的是一种深深的爱与无奈:爱着自己的家乡,却又在生活的无数羁绊下挣扎、迷茫。
其实,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桂娜的选择不仅是一种反抗,更是一种探索,在自我实现和社会期望之间,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