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语言为 : 繁体

电影《伊甸 / 伊甸园 / 物种起源》的另类解读
解密我是如何通过Google Adsense谷歌广告赚取收益的
电影解析

电影《伊甸 / 伊甸园 / 物种起源》的另类解读

在影院看完正在上映的《伊甸 / 伊甸园 / 物种起源》,想分享一些纯属自己联想的象征与隐喻。

荒岛上勾心斗角最后衍生出命案的三户主角,在我看来,恰巧对应了中国人,昂撒人(尤其英美),和欧洲人。

电影《伊甸 / 伊甸园 / 物种起源》的另类解读

1. baroness —— 美国的缩影

电影中,最后一波来到荒岛的Baroness(男爵夫人/女男爵)自命不凡,认定自己是“embodiment of perfection” 以及这片新土地的主宰, 其实很像历史上美国白人的祖先,后来居上地占据新大陆后,自我催眠出的manifest destiny,所谓的天命论,认为自己与众不同、天命所归,是“chosen people”,这地方就该我来征服的。而Baroness野心勃勃要征服这片自然、要在荒岛开发豪华度假酒店,也可以看到资本主义、商业主义的雏影。Land, Gold, Glory, 有这些就是Eden伊甸园,有没有God 无所谓。 

此外,Baroness习惯用话术、而不是靠实干,去操纵、指挥、利用别人,以期达到自己目的。这点和USA等西方国家的政治传统,也很像,就是非常重视演说的能力。话语的感染力和鼓舞力,在西方政界,历来非常重要,这点,和看重实践经验以及讲实际的中国社会,是有很大不同的。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小设定是,baroness驯化了岛上的一条恶犬,她说:“你先狠狠伤害他(电影中她应该是先断了狗的前腿),然后呵护他一点点康复起来,他康复后,就会死心塌地成为你的打手。” 这点真的很像,USA和某个被投掷了原子弹、二战战败后被美国驻军、本质上丧失主权 又一点点被美国“扶植”起来的东亚岛国,二者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关系演变。

2. Ritter —— 虚无主义“精英”

另一户人,最早迁入荒岛的住民,医学教授Ritter,则诡异地带着些许,老欧洲的精气神。作为岛上,在原先发展上“优势在我”、内心也一直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人类,他认为自己是“哲学的”,有文化有思考的,动辄“尼采”云云。他看似表现得淡泊名利,其实内心又非常在意名利、关注外界媒体对自己的风评;幻想写出大作,在思想上引领提升人类,但同时,不仅自私自利,而且满脑有着挥之不去的虚无主义,底色空虚、消极;这点和我深度接触观察过的一些 受教育程度优越/自身也聪敏cynically intelligent的白人/或者老欧洲范儿的白人,底色接近。

3. Margret —— 她像什么?

而最后一位,要谈论的,是玛格丽特,作为同样移居到这座荒岛、开始硬着头皮求生的人类,这位看似平平的女士,让我联想起中国。

相对务实,勤劳;不会像Baroness男爵夫人那伙人一样没东西吃了就去偷去抢;同时,她忍辱负重,生孩子时被Baroness一伙人趁虚而入偷了物资,也并没有不计后果起冲突。她的忍耐,源于审慎和审时度势。

尽管没有高调的主动攻击性,她仍然不乏拥有非常刚强坚忍的一面。独自生孩子的最脆弱时刻,面对一群流着口水的岛上恶犬/野狗,她拼劲全力自卫和反抗。

这段的戏剧张力有看呆我,女演员演的也好,展示了这个不善言辞、看似钝弱呆弱、温和憋屈的女人坚决强大、火山核爆般的求生意志,在剧痛当中,咬牙保护自己,用意志用体能用忍耐用一切可找到的简陋工具,抵御凶残畜生的围剿侵袭。

电影《伊甸 / 伊甸园 / 物种起源》的另类解读

玛格丽特这个人物是有弧光的,尽管她没有Dr. Ritter的文化和外界名声赋予的优越性,但是,从开始的相对头脑简单,到历经种种苦难,后来变得会顺水推舟借刀杀人,她务实的底色,一直没变。

另外,比起同样有点文化上的优越感的男爵夫人Baroness,玛格丽特并不擅长巧言令色,没有像Baroness那样玩弄辞藻试图掌控一切;比起习惯于,对别人挑拨离间、"调三窝四"(这一点多么像现实中的Anglo-Saxon在无数个历史事件中的表现啊!以英国人为代表 )、时而高调挑起战争的Baroness ,玛格丽特一家,经常显得被动笨拙;

但是,最后韬光养晦的她们,成为了赢家,尽管她不曾挑拨离间,尽管她,不是最先发起舆论战的那一方。

解密我是如何通过Google Adsense谷歌广告赚取收益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