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叫《狩猎/猎逃生死战(港)/恶猎游戏(台)》。
冠着这个中文译名的电影,在豆瓣评分较高的就有三部之多,一部是丹麦电影,麦斯·米科尔森主演,评分高达9.1。还有一部是韩国片,评分也不低7.6。再然后,就是今天我要推荐给大家的这部《狩猎》了。
有这么多重名的电影,我一点都不觉得奇怪,甚至我觉得再有一百部电影都叫《狩猎》也不会让我觉得有什么不妥,而且我相信即便那样,那些电影一样会有不错的评分。
因为,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早在七八万年前就开始组织一定规模的狩猎活动了,这种原始的基因组似乎经过农耕时代和工业时代的洗礼之后,在互联网时代依然健在,它们就潜伏在人们心灵的深处,时不时就会唤醒。
只不过,人们现在的“狩猎”本能无法和祖先们相提并论,你压根没机会去拿着各种工具去追捕猎物,设置陷阱,引诱误导,你甚至不敢承认自己有这种原始本能,直到别人自动成为“猎物”,而你不知不觉和身边的人开始“围捕”他/她。
麦斯·米科尔森的那部《狩猎》知名度很高,它讲述了一个恶意的谣言是如何毁掉一个人的。在那部电影里,米科尔森饰演的幼儿园老师因为谣言而遭到街坊四邻的“猎捕”。

而今天我推荐的这部《狩猎》则纯粹的多,它也是讲述谎言是如何毁掉人的,只不过它反着来,它不按套路出牌,它让本来没有真实性的信息被误解和扭曲,最后重伤了一些人的心灵,而这些人为了报复,决定组织一场真人“狩猎”。
我个人很喜欢爽片,但又不喜欢完全无脑型的爽片,最近五六年里出现了一大批各种各样的爽片,其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复仇。

估计这跟现代人的压力大有很大的关系,都希望自己不怎么动脑就能把压力排解掉,所以看爽片却实是一种很好的载体,因为它们可以帮我们释放我们现实中无法实现的那种原始本能。
所以,在看多了爽片之后,我自己也就形成了一种自己的“爽片世界观”,也就是对爽片的套路有了非常清晰的认知,到哪到哪主角该吃瘪了,到哪到哪主角该爆发了,到哪到哪主角起死回生,最后来个大反杀,最后留个悬念给续作。
所以,当我刚开始看《狩猎》的时候,我是极其不适的,因为它的反套路操作直接违反了我的“爽片世界观”,打了我个措手不及。

这部电影的设定,尤其是它前半部分的观感,可以说是各种血雨腥风,意外来得都特别突然,充满了黑色幽默元素,让你在看的时候不会有一丁点的压迫感,因为电影的基调十分明显,它上来就告诉你这是一部典型的“大逃杀”题材电影。
不过,虽然主题明确,但整部电影却没按照我们经常看到的如《大逃杀》或者《饥饿游戏》的常规套路来,尤其好玩的是,一开始你都不知道主角到底是谁!
而在电影的前半部分,悬念也是留的非常足,到底谁是主角,到底谁在猎杀,到底猎杀的形式和范围是什么样的,到底一切的背景是什么,全都未知,你只能跟着剧情往下走,然后当主角真的出现的时候,忍不住喊一声:哇!凶好大!

《狩猎》的女主角在影片里确实是个人狠话不多的主,她胆大心细下手干净利落,脑力和体力全都无可挑剔,唯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导演的选角,也可能是导演有意为之,总之女主角在这部电影里给人一种略带神经质的印象,她有许多微表情,让你觉得她是故意做出那些表情,但又或许不是,然后等她突发杀招的时候又充满了从容不迫,非常神奇的角色设定。
这部电影的后半部分其实没啥看头,有种特意进行主题升华的意味,我甚至觉得导演可能是受到了麦斯·米科尔森版狩猎的启发,所以最后给主题定上了一个调调,但显然这是个大败笔。

人类到底为什么进行狩猎?狩猎时代的人是为了生存,而现在的人们在互联网上“狩猎彼此”,则有上万种的理由,而究其根本,我认为最多的情况都来自于“误解”与“误读”,没法快速的与他人产生共情,甚至错误理解信息,最终酿成了一次次带着恶意的“狩猎”。
如果你最近感觉压力很大,需要看看爽片释放下压力,那么我推荐你看这部《狩猎》,但预期别太高,它只会让你爽一半,但这一半也许比其他整部电影都还要爽那么一丢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