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時候,一部電影的好與不好,取決於導演和編劇如何展現它。
而不是依靠畫面、明星陣容或是外界的炒作。
今天要說的這部電影有些地方沒有達到突破性的高度,但它確實帶給了我們獨特的視角:tuo衣舞工作者的視角。
慾望飛揚/慾望舞場/吾欲吾求
瑪儂,年輕、聰明,但生活對她來說並不寬容。
她原本有一條規劃好的人生路線,曾是一個大學生。
但因為沒有經濟支援而不得不退出學業,甚至在超市做售貨員,依然為生活奔波。
她與同學和舍友的關係也日益疏遠。
沒有父母的支援,她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去應對一切。
在這樣的背景下,瑪儂選擇了成為夜場工作者。
她的選擇有部份原因是出於對這一職業的熱愛。
但同時她不喜歡被貼上"失敗者"的標籤。
但身邊的人,尤其是舍友的輕蔑,依舊讓她無法反駁。
第一次和同事們聚會時,她低頭沉默,沒人理解她選擇背後的故事。
她在每一場表演之後都顯得異常冷靜,甚至有些樂在其中。
她在工作中賺的錢迅速填補了她的房租問題,這種"來錢快"的優勢讓她一度迷失。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她的生活逐漸被這種工作綁住了。
瑪儂選擇這份工作,並非因為它符合她的夢想。
她曾有過追求博士學位的念頭,但在這個看似完美的社會中,她的學業被打斷了。
最終,她只得選擇爲了生存而放棄自己的理想。
當她看到那些身著各式服裝的同事,她自己也在其中找到了暫時的歸屬感。
但那份歸屬卻並非她真正的自豪感。
《慾望飛揚》並未美化這個行業,反而揭示了它最為殘酷的現實。
雖然舞臺表演帶來富裕與短暫的逃避,但背後潛藏的惡劣環境,以及可能發生的性別暴力與精神摧殘,始終是揮之不去的陰影。
瑪儂並沒有忽視這些隱患,但她也學會了從中尋找某種"自由"。
在這片混沌中,她找到了一個相對安全的出口。
當她在這條路上逐漸走得更遠,逐漸習慣了夜場的規則時,
她卻在不經意間也遇到了一個不小的挑戰:她愛上了自己的同事。
這段關係不僅挑戰了她對自己性別、x欲的理解,更讓她看到了人性中的複雜與矛盾。
當一個人爲了生存而做出選擇時,我們是否有權去指責她的行為?
她是不是在這條路上完全沒有選擇?
《慾望飛揚》沒有透過瑪儂的故事來告訴我們"她是對還是錯"。
而是透過她的生活來討論了更深層的社會問題:性別、貧困、道德困境以及對愛的理解。
在瑪儂的故事裏,她所從事的工作代表著社會的隱形壓力,代表了一個在壓力下逐步崩解的人的掙扎與妥協。
瑪儂的選擇,或許是無奈的、充滿痛苦的,但她依然在那條路上走著。
在她的世界裏,金錢代表了自由,但也讓她付出了與之相應的代價。
而這個代價,並不是所有觀眾都能輕鬆接受的。
瑪儂的故事裏,沒有對與錯,只有人在困境中的選擇、掙扎與成長。
《慾望飛揚》並不是簡單地爲了展示某種價值觀,它更像是一個開放式的命題,留給觀眾去思考。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