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魚的身體含有豐富的油脂,可以為光的產生提供燃料,此外,抹香鯨的脂肪,能產生一種優良的、稻草色的油,這種油被證明具有非凡的品質,使它成為照明燈塔的理想之選。
19世紀美國已經成為全球捕鯨業的中心,19世紀40年代,全球900艘鯨魚船中,約有735艘是美國的鯨魚船,到了1850年左右,捕鯨業已成為美國第五大產業,相關從業人員達到10萬人,僅1853年,美國捕鯨業就殺死8000頭鯨魚。
2015年12月11日,朗·霍華德執導的《海洋深處/巨鯨傳奇:怒海中心(港)/白鯨傳奇:怒海之心(臺)/海洋之心/大洋深處》以19世紀初捕鯨業黃金時代為背景,改編自納撒尼爾·菲爾布里克同名小說,重現了1820年“埃塞克斯號”捕鯨船被巨型白鯨撞擊沉沒的真實海難事件。
這部耗資1億美元的史詩鉅製,不僅以震撼的視覺奇觀還原了人類與自然的原始對抗,更透過細膩的人物刻畫與哲學思辨,成為當代影史中少見的生存寓言。
片中的演員陣容也十分強大,好萊塢巨星克里斯·海姆斯沃斯、本傑明·沃克、基裡安·墨菲、湯姆·霍蘭德等主演,加上一眾老戲骨配角。
影片始於1820年11月20日,美國楠塔基特島的“埃塞克斯號”啟航,船長喬治·波拉德出身航海世家,卻因貴族身份被強行推上船長之位,大副歐文·蔡斯作為平民精英,卻憑藉豐富經驗成為實際掌舵者,二副馬修·喬伊則作為理性觀察者,暗中記錄著船上的權力博弈。
三人階級對立與性格衝突在航行初期便埋下伏筆,喬治的專橫決策屢次導致捕鯨失敗,而歐文的實用建議屢遭壓制,船員間的不滿逐漸累積,直到他們遇到傳說中的巨型白鯨。
當船隊抵達赤道附近海域時,傳說中的巨型白鯨“莫比·迪克”現身,其體型遠超《白鯨記》描述,僅尾鰭便如海嘯般掀翻捕鯨小艇,鯨魚對船體的連續撞擊最終導致“埃塞克斯號”沉沒,20名船員擠在三艘救生艇上,開始了長達90天的海上漂流。
在漂流過程中,船員們面臨道德與生存的雙重考驗,初期,他們透過抽籤決定食用同伴屍體以延續生命,後期,當食物耗盡時,甚至出現主動殺害傷員以充飢的慘劇。
喬治與歐文的權力關係在此背景下發生戲劇性反轉,喬治從最初的專橫統治者淪為依賴歐文生存的弱者,而歐文則從服從者成長為精神領袖。
影片結尾處,赫爾曼·梅爾維爾根據故事創作《白鯨記》的設定,巧妙連線了真實事件與文學經典,當喬治在聽證會上打破財團封口令說出真相時,導演完成了對“說真話”這一行為的終極禮讚。
而歐文在面對巨鯨時放下捕鯨叉的瞬間,則成為全片最富詩意的畫面,人類終於意思到對自然生態的破壞,開始審視自身在生態鏈中的位置,這種對“征服”與“敬畏”的辯證思考,在21世紀的今天更具現實意義。
這部120分鐘的史詩鉅製,以冷峻的鏡頭語言完成了對生存、權力、階級與生態的深刻探討,它不僅是關於海難的故事,更是關於人類如何面對自身侷限的永恆叩問。
電影的特效技術也堪稱一流,採用高精度3D掃描技術復刻抹香鯨的骨骼結構與面板紋理,利用流體動力學模擬其尾鰭拍擊海面時的水花飛濺軌跡,結合無人機航拍與水下攝影,捕捉海岸線韻律與珊瑚礁特寫,透過動態追蹤技術確保船隻模型與海浪的自然起伏同步,精緻的特效畫面讓人看的賞心悅目。
當鏡頭最終定格在歸航的救生艇上,觀眾看到的不僅是倖存者的疲憊面容,更是人性在絕望中淬鍊出的光芒,這種光芒,正是文明得以延續的火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