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7.1分,IMDb 6.6分,
這部2024年的德國科幻片《評估/考覈/親權考覈(臺)》絕對算不上高分神作,

但它給人的觀影體驗卻相當折磨,那種窒息感,就像有人掐著你的脖子在問"你配當父母嗎?"

伊麗莎白·奧爾森和艾麗西亞·維坎德兩位女神同臺飆戲,一個演想生孩子的植物學家,一個演冷血的評估員。

說實話,這卡司陣容放在任何片子裡都夠吸睛了,更別說這還是女導演,福樂爾·福瓊的處女作。
[ PART 1 ] 生個孩子,先過七天"地獄"
未來世界資源枯竭,想生孩子得先透過政府稽覈。
奧妹演的安娜和丈夫約翰是科學家,生活優渥,本以為申請生育會很順利,結果評估員瑪麗(坎妹飾)一來,整個家就變成了心理戰場。

七天考覈期,瑪麗會模擬不同年齡段的孩子。
第一天她就開始作妖,吃飯時故意把食物甩進約翰眼睛裏,把家裏搞得一團糟,完美還原熊孩子本色。
安娜當場就崩了,忍不住吼她。這還只是開始。

更絕的是瑪麗會半夜爬上約翰的床,說自己做噩夢要抱抱。
然後呢?兩人就發生了關係。
這評估尺度直衝天際,完全不按常理出牌。
觀眾看到這都懵了,這到底是在考覈育兒能力,還是在考驗人性底線?

[ PART 2 ] 細節拉滿,處處都是陷阱
影片有個讓人細思極恐的細節:安娜和約翰給瑪麗買了個帳篷,組裝時發現多了一根管子。
兩人嫌麻煩,直接把管子扔海里了。後來瑪麗差點溺水,安娜以為是她貪玩,其實人家是去海里找那根管子,就是想證明這對夫妻不負責任,會糊弄孩子的安全。

這招太狠了。表面上是小事,實際上是致命考題。
就像現實裡很多父母覺得"差不多就行",但對孩子來說,每個"差不多"都可能是危險。
還有個情節讓我印象深刻:安娜的花棚被燒了。
那可是她畢生心血,珍貴的植物標本全沒了。她氣得要死,但又不敢發作,因為怕影響評估結果。
這種憋屈感隔著螢幕都能感受到——當母愛被量化成考覈標準,人還能保持本真嗎?

[ PART 3 ] 反轉揭曉,真相更扎心
最後的真相纔是最窒息的:這個世界早在六年前就沒有家庭透過評估了。
不是評估太嚴,而是現在的人根本不把育兒當回事。大家都吃抗衰老藥永葆青春,誰還想生孩子受罪?

更慘的是瑪麗自己——她曾經也是個母親,因為不耐煩失去了孩子。
現在她當評估員,就是想證明所有人都不配當父母,包括她自己。
這是自我懲罰,也是對整個社會的報復。
安娜聽完崩潰了,最後選擇脫下華麗外衣,回到舊世界。
那裏雖然貧窮落後,但至少可以自由生育,不用被打分評估。

這個結局很諷刺:人類爲了延續文明建立新世界,最後卻連最基本的繁衍權利都失去了。
這片子看完很難受,但又很真實。
它把現代社會對生育的焦慮放大到極致——什麼樣的人配當父母?
誰有資格定義"合格"?當愛被量化,人性還剩下什麼?
影片用極簡主義美學拍出了冰冷的未來,奧妹和坎妹的演技也撐起了全片的壓抑氛圍。

豆瓣評分不算高,可絕對值得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