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语言为 : 繁体

空间视角看《闪灵/鬼店》中的人格结构
解密我是如何通过Google Adsense谷歌广告赚取收益的
电影解析

空间视角看《闪灵/鬼店》中的人格结构

你是否有过这种感觉:置身熟悉的空间,却有一种陌生感,身处茫茫人海,周围的人都长着一样的面孔(脸盲)。你是否经常发现:前一秒还在这里,下一秒却出现在另一个地方,并且记不起是怎么来的,以及这里的事情是如何开始的。

01、一栋房子可以隐藏怎样的秘密,一部电影又如何走进人的内心?

人的人格与建筑一样,都是一种“空间”,都可以用“结构”来拆解。电影《闪灵/鬼店(台) / 幻觉 / 幽光》(The Shining)开场的远景镜头,一座雪山中的酒店,从走进一栋“房子”开始,回朔一个人的历史。

空间视角看《闪灵/鬼店》中的人格结构

心理学中:

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人的意识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部分构成,其中意识是浮出水面的一少部分,潜意识是隐藏在水下的大部分,前意识则是二者的连接部分。人的行为只有少部分受意识控制,大部分由潜意识主宰,只是不被觉察。

后来发展为“人格结构”理论,即“本我、自我和超我”三种人格,其中:

本我,属初级层次,仅受生物属性支配,即人的原始冲动;

自我,要高一级,属意识部分,是对本我的控制和压抑;

超我,道德化了的自我,是向宗教、美学等理想化状态的升华,引导自我去抑制本我,以内疚或罪恶感来纠正偏离轨道的行为。

埃里克-伯恩的PAC模型,一个人的自我状态分为:“父母人格P、成人人格A和儿童人格C”,其中儿童人格对应本我。

似曾相识感,也就是当一个人看到类似的空间场景,创伤性回忆会在眼前不断闪现,影片展示给观众的(画面):一部分来自现实场景,即对家庭的记忆,一部分是内心的投射,也就是跟着男主的意识在现实与想象(的空间)中来回切换。

杰克一家来到一座酒店,从前台到大厅再到厨房,里面投射了太多成长阶段(原生家庭)在内心深处的烙印,这里面“住着”男主的三种人格,它们之间的传递也就构成了后面的情节。

杰克的父亲酗酒,有暴力倾向,经常在他面前家暴妻子(幼年时期的杰克看到母亲的遭遇,便萌发了保护母亲、惩罚父亲的念头)。他讨厌成为父亲那样的人,但成年后偏偏又成为了那样的人(人越是恐惧什么反而越靠近什么),染上酒瘾,打伤过儿子丹尼。

影片中,丹尼骑着童车在走廊行驶的画面,隐喻了男主的“儿童人格”(一路上强迫性重复,源于幼年时期总是不被允许做任何事),遇到双胞胎小姐妹,即人格分裂的开始。

空间视角看《闪灵/鬼店》中的人格结构

空间视角看《闪灵/鬼店》中的人格结构

图片来源:电影《闪灵》剧照

丹尼幻想出了一个“托尼”,杰克(在金色大厅)凭空造出了一个“侍者”,他们都太孤独了,需要一个伴。男主需要一个(投射的)正直的形象,来作为父亲的“惩罚者”,无法避免地就把自己当做,即扮演了这个形象,这一念头在脑海中的闪现(某种意义上,也是顿悟),便是影片的片名“Shining”之意。

02、双胞胎小姐妹为何让人感到恐怖?

人面对与自身的外观相似的事物时,如玩偶、蜡像,好感是逐步上升的,但当太过于接近时,会突然下降,甚至产生恐惧,被称为“恐怖谷效应”(Uncanny Valley),这一个临界值就是那道“谷”(Valley)。除此之外,处在与自身生活环境(家)相似的地方,如酒店的客房、深邃的走廊,也会产生类似的感觉。

这源于我们的祖先(智人)在面对与我们面孔相似的尼安德特人时,恐惧(由大脑的杏仁核产生)可以快速做出反应(大约3万年前,我们消灭了与我们争夺生存资源的尼安德特人)。设想一下,当你拿着火把走进一个山洞,前方的黑暗充满未知,你的警觉会随着不断往前愈发强烈,因为你会时刻担心突然冒出一个尼安德特人。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是在长期的演化中形成。

最后,崩溃的杰克已分不清自己是在梦里还是现实,即已经不受超我的控制,完全退回到了本我的原始冲动(儿童人格),一场毁灭由此开始。

解密我是如何通过Google Adsense谷歌广告赚取收益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