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過這種感覺:置身熟悉的空間,卻有一種陌生感,身處茫茫人海,周圍的人都長著一樣的面孔(臉盲)。你是否經常發現:前一秒還在這裏,下一秒卻出現在另一個地方,並且記不起是怎麼來的,以及這裏的事情是如何開始的。
01、一棟房子可以隱藏怎樣的秘密,一部電影又如何走進人的內心?
人的人格與建築一樣,都是一種“空間”,都可以用“結構”來拆解。電影《閃靈/鬼店(臺) / 幻覺 / 幽光》(The Shining)開場的遠景鏡頭,一座雪山中的酒店,從走進一棟“房子”開始,回朔一個人的歷史。
心理學中:
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論:人的意識由“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三部分構成,其中意識是浮出水面的一少部分,潛意識是隱藏在水下的大部分,前意識則是二者的連線部分。人的行為只有少部分受意識控制,大部分由潛意識主宰,只是不被覺察。
後來發展爲“人格結構”理論,即“本我、自我和超我”三種人格,其中:
本我,屬初級層次,僅受生物屬性支配,即人的原始衝動;
自我,要高一級,屬意識部分,是對本我的控制和壓抑;
超我,道德化了的自我,是向宗教、美學等理想化狀態的昇華,引導自我去抑制本我,以內疚或罪惡感來糾正偏離軌道的行為。
埃裡克-伯恩的PAC模型,一個人的自我狀態分為:“父母人格P、成人人格A和兒童人格C”,其中兒童人格對應本我。
似曾相識感,也就是當一個人看到類似的空間場景,創傷性回憶會在眼前不斷閃現,影片展示給觀眾的(畫面):一部分來自現實場景,即對家庭的記憶,一部分是內心的投射,也就是跟著男主的意識在現實與想象(的空間)中來回切換。
傑克一家來到一座酒店,從前臺到大廳再到廚房,裡面投射了太多成長階段(原生家庭)在內心深處的烙印,這裏麵“住著”男主的三種人格,它們之間的傳遞也就構成了後面的情節。
傑克的父親酗酒,有暴力傾向,經常在他面前家暴妻子(幼年時期的傑克看到母親的遭遇,便萌發了保護母親、懲罰父親的念頭)。他討厭成為父親那樣的人,但成年後偏偏又成爲了那樣的人(人越是恐懼什麼反而越靠近什麼),染上酒癮,打傷過兒子丹尼。
影片中,丹尼騎著童車在走廊行駛的畫面,隱喻了男主的“兒童人格”(一路上強迫性重複,源於幼年時期總是不被允許做任何事),遇到雙胞胎小姐妹,即人格分裂的開始。
圖片來源:電影《閃靈》劇照
丹尼幻想出了一個“託尼”,傑克(在金色大廳)憑空造出了一個“侍者”,他們都太孤獨了,需要一個伴。男主需要一個(投射的)正直的形象,來作為父親的“懲罰者”,無法避免地就把自己當做,即扮演了這個形象,這一念頭在腦海中的閃現(某種意義上,也是頓悟),便是影片的片名“Shining”之意。
02、雙胞胎小姐妹為何讓人感到恐怖?
人面對與自身的外觀相似的事物時,如玩偶、蠟像,好感是逐步上升的,但當太過於接近時,會突然下降,甚至產生恐懼,被稱為“恐怖谷效應”(Uncanny Valley),這一個臨界值就是那道“谷”(Valley)。除此之外,處在與自身生活環境(家)相似的地方,如酒店的客房、深邃的走廊,也會產生類似的感覺。
這源於我們的祖先(智人)在面對與我們面孔相似的尼安德特人時,恐懼(由大腦的杏仁核產生)可以快速做出反應(大約3萬年前,我們消滅了與我們爭奪生存資源的尼安德特人)。設想一下,當你拿著火把走進一個山洞,前方的黑暗充滿未知,你的警覺會隨著不斷往前愈發強烈,因為你會時刻擔心突然冒出一個尼安德特人。這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是在長期的演化中形成。
最後,崩潰的傑克已分不清自己是在夢裏還是現實,即已經不受超我的控制,完全退回到了本我的原始衝動(兒童人格),一場毀滅由此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