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语言为 : 簡體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評判的標準是什麼?《我們與惡的距離》與惡,僅僅一步之遙
解密我是如何通过Google Adsense谷歌广告赚取收益的
電影解析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評判的標準是什麼?《我們與惡的距離》與惡,僅僅一步之遙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篇》。

荀子認為,人性天然包含好利、好聲色等種種慾望,放任其發展會引發爭奪、殘害等,應當“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矯正本性,也就是透過後天的教化使人向善。

天主教教義也提出“七宗罪”,認為人類本性自帶七種原罪:傲慢、嫉妒、暴怒、懶惰、貪婪、暴食、色慾,它們是人類所有惡行的根源,會引發各種不良行為。

人之初,究竟是善,或是惡?一直以來都是爭辯不休的話題。

2019年,臺灣推出的一部劇集《我們與惡的距離》引起大眾廣泛關注,豆瓣評分高達9.4分;六年之後,《我們與惡的距離2》再次出現在觀眾面前,依然受到大眾好評,豆瓣評分8.4分。

兩部作品幕後主創皆為同班人馬,關注的同樣是,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評判的標準是什麼?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評判的標準是什麼?《我們與惡的距離》與惡,僅僅一步之遙

《我們與惡的距離》

這是一個關於無差別殺人事件給所有相關人員和家庭造成各種後果的故事。

某影院在電影放映時闖入一個持槍歹徒,肆意掃射,導致死傷無數,滿場哀嚎,當嫌疑人李曉明被捕之後,他被認定患有精神疾病。

事件發生兩年之後,所有人的人生軌跡都發生了改變。

電視臺編輯主管宋喬安的兒子在事件中罹難,夫妻二人因為對傷痛無法釋懷,漸行漸遠,宋喬安始終堅持要對施害人嚴懲,丈夫希望全家能走出傷痛面對新生活,而他們的女兒因為父母生活重心轉移,慢慢地出現逆反狀態。

作為宋喬安的助理,李大芝的存在感一直不高,雖然與主管理念不合,她還是默默地聽從暴躁的宋喬安安排任何工作。直到被人爆料,李大芝是兩年前精神病患殺人事件主犯李曉明的妹妹,她隱姓埋名的生活重新被掀起波瀾,而她那個每日遮面擺小攤的母親也被迫衝上熱搜。

作為免費為李曉明辯護的律師王赦,他堅守本心,認為精神病患也應該享受應有的人權,案件發生之後人們不僅僅要去嚴懲罪犯,而是從中發現當前法律體系應該有更好的改進。因為王赦的堅持始終不被社會認同,他在法庭前被人潑糞,他的家人收到死亡威脅,他接不到工作,在生活和原則面前,王赦陷入困局。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評判的標準是什麼?《我們與惡的距離》與惡,僅僅一步之遙

當事件發生後,無論是受害人還是施害人都被大眾關注著,受害人的樣貌、生活還有家人都被公之於衆,人們以同情之姿不斷地瀏覽、討論受害人過往,將他們的生活置於輿論中心,受害人及其家屬反覆被揭開傷疤示於眾人前。

施害人應當被審判,而他的家人呢?是否應當連坐?即使施害人家屬想要彌補、償罪,也會被大眾懷疑虛偽、呲之以鼻。當人們將目光集中在施害人時,常常帶著主觀意識批判怎樣的父母會培養這樣的子女,什麼學校、老師教育出犯罪分子?

我們在懲戒惡的時候,是不是也成為另一種惡?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評判的標準是什麼?《我們與惡的距離》與惡,僅僅一步之遙

《我們與惡的距離2》

一場超市意外縱火案,導致5死12傷,縱火者因為患有精神疾病,庭審的時候國民法官們如何判定他的作案狀態,如何量刑成為關注焦點。

這一起令人震驚的縱火案,也牽連出六個家庭二十年間的關係糾葛。24歲的嫌犯胡冠駿出身條件優渥的富商之家,從小患有過動症等多種心理疾患。雖然被家庭嚴格管束,他的各種表現始終無法和優秀的哥哥相提並論,倒是因為惹是生非經常換學校,甚至送警局。他的惡劣行徑讓身為董事長的父親顏面盡失,直至將他掃地出門。離家的胡冠駿爲了照顧女朋友,交房租,他到超市打工,再次因為和同事不和被店長勸退,一怒之下,胡冠駿將汽油澆到店長的電動車上並放火,誰知堆積的雜物引燃超市,被困於超市的顧客無法逃出。

精神科醫生馬亦森曾經是胡冠駿的治療醫生,他的妻子曾是胡冠駿的少年管教官。因為少年胡冠駿結緣的二人,沒想到因為一場火災天各一方,大火同時帶走了他們年幼的兒子。獨自留在人世的馬亦森痛不欲生,他想過以暴制暴,但屢屢被好心的同事們化解。他想了結自我,卻遇上了需要他幫忙的陳又茗一家。

陳又茗的丈夫因為妄想症產生幻覺將法警捅死,被收監的他配合醫院治療,但他的家人們正遭遇著來自社會的報復與厭棄。大兒子被同學暴揍,小女兒被同學孤立,陳又茗也找不到工作,家庭生活幾乎無法持續。陳又茗離家跳海,失蹤;來到陳家救助的馬亦森驚奇發現陳又茗是當年在高家受辱、失蹤多年的初戀女友、好友高政光的妹妹高政茗。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評判的標準是什麼?《我們與惡的距離》與惡,僅僅一步之遙

劇集分為十集,每一集以一個人物故事為主題,馬亦森、胡冠駿、胡冠駿之父、簡齊蕙、簡齊蕙之父、高張玉敏、高政茗、高政光、許幸珠等等,他們或許是患有心理疾病的本人、患者家屬或是醫護工作者,皆因患病事實導致主動或者被動牽連進入一個個悲劇之中。

正如每集片頭所言,任何人都不是一個孤島。

人和人之間總是因為各種原因、緣分有所關聯,劇集裡的他們因為愛情、親情、友情,互相牽絆二十年,最終在結局的烏托邦裡都得到了看似圓滿的結尾。

《我們與惡的距離》,關注的是惡性事件發生之後,對受害人和施害人的家庭造成的連鎖反應。人們往往關注受害人,譴責施害人,但總是容易忽視施害人家屬因為施害人一人的過錯受到的牽連。他們同樣會被社會大眾譴責,會被親友孤立,即使犯錯的不是他們,依然會被株連。

《我們與惡的距離2》,把更多的焦點放在了惡性事件發生的成因上。為什麼會發生縱火案、精神病患傷人案、火車脫軌事件……所有事件並非偶然和突發,而是長期以來人們對隱患的不重視,有些小問題被忽視,有些特別人群遭受歧視,當情緒的積累到達一個頂峰,他們便會爆發,無論普通人或者精神病人。

儘管我們知道現實很殘酷,但兩個劇集爲了正向引導,都給大家設計了一個擁有希望的結局。

我們能做的不多,但是希望還來得及重視自己和自己關心的人。

解密我是如何通过Google Adsense谷歌广告赚取收益的

相關主題